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现代主义/当代艺术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文艺报 参加讨论

    现代主义/当代艺术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杨旭在《读书》2008年第1期上发表《艺术被“观念”了》一文中认为,现代主义/当代艺术从未宣布过它们特定的形式,它们带给世界的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而并非是某种样式的宣言,但,为何恰恰当代艺术作品是如此地彼此相似?与此相反,若关注一下16世纪的欧洲艺术,不难发现,威尼斯画派(美术史上划归为文艺复兴之中,被称为“威尼斯之兆”与佛兰德画派或尼克勒韦的《天使报喜》做比较的话,不难看出,相同的主题折射出他们对艺术不同的理解:相同的题材,相同的时代,相同的材料(油画),提香与凡·克勒韦却展示了大相径庭的艺术观。而今,在当代艺术中却很难看见这种作品个性的差异,当我站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前,不会感到他与杜尚的《泉》有多大的区别;或者,当我观看一件由可乐瓶盖编织而成的装置作品时,却无法辨认它与另一件由玻璃钢制成的作品的区别。惟一的识别在于两位艺术家的姓名以及代表他们自身的“艺术标签”。当代艺术的形式是不受限制的,审美上更是“无限”的,思想是自由的。作品可以是任何材料,任何想法,但标准不任意,“观念”也不能任意。当代艺术家的个性便被这一不可名状的“观念”吞噬,或者,作品个性被“自由”抹杀?在大象无形的当代艺术中,似乎只有“观念”是有形的,即便它像空气一样难以描绘,但倘若失去了它,当代艺术便不能呼吸,窒息而亡。
    现在不少年轻作家却追求速朽
    陈应松在《上海文学》2008年第1期上发表《文学的突围》一文中认为,现在很多作家的心里没有一个基准点,他不知道文学的境界、它的高度究竟有多高,文学的底线究竟有多低,在他心中没有一个基准点,他不知道怎么写,文学成了一个没有疆域和边界的国度,我们没有参照系了,就像在太空上飞行一样。在现在这个个性化喧嚣的时代,一个作家现在想去谈论责任感、使命感、人民性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就会被认为是幼稚可笑的、可耻的,文学的现状就是如此。我们现在随便找一些作品来看,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在亵渎文学,很多很烂的很臭的不忍卒读的这样的作品。文学现在没有了它的终极意义,也没有了它永恒的价值,有很多年轻的作家,像有些“80后”的作家和有些70年代生的作家说他们的作品就是追求速朽。年轻作家却追求速朽,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追求文学,文学的殿堂可以任由人进出,什么人都可以进去,为何造成这个局面!我们可能最后还是要回到文学的原点来寻找出路,我想文学的原点还是生活、人民、艺术、境界、思想,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它的出路。
    重视新媒体的低俗化负面化倾向
    刘起林在《国家文化境界与新媒体的精神现实》(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当前国内的新媒体在文化和娱乐方面的内容所体现的,主要是大众文化范畴的内涵,而且,中国大众文化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负面特征,在其中表现得相当明显。价值含量稀薄的泡沫文化层层累积,精神境界低俗化的现象广泛存在,就是最为典型的事实。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这种低俗化所形成的文化泡沫与文化垃圾,不仅自身对大众存在恶劣的影响,导致接受主体精神价值培植功能的弱化,还可能掩盖整个社会对于时代文化精髓和精华的指认与品味,从而导致时代核心价值的被遮蔽与弱化,甚至导致整个国家文化境界的下滑和文化品质的损伤。因此,如何在商业化、社会化的文化语境中,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条件下,有效地抵制低俗文化的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整体把握和全面规范的重要文化课题。对于新媒体精神境界的低俗化、负面化倾向,我们应当从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的国家文化境界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重视。
    原载:《文艺报》2008-3-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