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网络文学:一"墓"千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范鹏 参加讨论

    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网络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2006年下半年,在互联网上火爆一时的网络小说《鬼吹灯》把整个书市闹得沸沸扬扬。在它之后,《盗墓笔记》也在年底推出,进入2007年,《盗墓之王》、《我在新郑当守陵人》、《盗墓笔记2》、《墓诀》、《茅山后裔》等盗墓小说也相继出炉。于是,"书市墓气重"、"网络小说挑战传统文学"、"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等言语不时见诸报端。网络文学为何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积聚如此高的人气?它们的繁荣背后是否存在危机?
    2006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以《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为代表的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是一种崭新的网络文学样式,它从起步开始就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完全由网络作家创作,通过网络传播,在网上走红并最终通过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双重渠道获利。
    说《鬼吹灯》是2006年第一奇书,一点儿也不为过。比咖啡更提神,上班有干劲,上课有精神;惊险创造了奇迹,幽默杀死了寂寞;体验中国式古墓探险,洞开一扇神秘的探索之门。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天津人氏。一时兴起写了《鬼吹灯》,没想到在网上广受吹捧。《鬼吹灯》的网络版和实体书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网络版内容稍多一些,但没有结局,只到第234章由眼而生由眼而亡;实体书可能前面内容有些删节,但比网络版多出几章结局的内容。
    兴起原因
    网络的普及是盗墓文学得以出现和繁荣的前提。近几年来,互联网在我国逐渐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九次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络用户已达到1。44亿人。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在降低出版门槛的同时,也破除了文学权威和文学迷信。它的大众性反而更容易树立起它们的民间权威,它对创造力的释放一定有助于文学质量的提升"。网络的普及不但给民间作者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中国民间拥有着丰富的盗墓故事资源,也拥有大量的读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听众),但它的传播一直是以口对口的人际传播为主,盗墓文学一直以宣扬封建迷信而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没有向大众广为传播的机会。盗墓文学具备传奇性、悬念性、惊悚性的特征,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它的这种特征使得网络成为其传播的最佳媒体。当传统盗墓题材被搬上了网络,它的能量就迅速爆发出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追求经济的发展是人们的首要目标,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各个民族的差异越来越小,人们急需寻找一种集体归属感,各个民族渴望寻找一种属于本民族自身而使其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东西。河南大学的高有鹏教授在他的《保卫春节宣言》里曾说到:"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在这种趋势下,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春节、七夕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各地兴起了各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如陕西黄陵县和河南新郑市的公祭黄帝仪式,山东曲阜的孔子祭祀活动等。
    《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也说:"小说的内容多是我根据平常看来、听来的一些东西,加上常识和想象写出来的"。盗墓文学里面包含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风水、阴阳五行、周易占卜等,人们对中国文化中这些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这些作品能够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传古奇术》的作者也表示,"只不过是对一些中国古老的智慧感兴趣,在小说中运用而已"。
    满足网民心理
    武侠小说的盛行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申张正义追求公平的心理,言情小说的盛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追求完美爱情的心理。"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首先,盗墓文学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盗墓在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但这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一直不为外人所知,而作者往往以网民和读者接触,他们的真实身份也引起人们的猜测,使盗墓文学玄而又玄。因此,一旦以盗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样式出现,充满好奇的人们便争着一睹其"芳容"。
    其次,目前各种主流网络游戏中,也是围绕宝物的占有与使用而展开。盗墓文学当中出现的众多神秘的古代宝物,必定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找和占有宝物的欲望。
    再次,网络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互相联系,同时又把人们分隔成了一个个相对孤立的个体,这样的个体就更容易受到周围其它个体的影响。作为拥有共同称呼"网民"群体中的个体,他们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盗墓文学在传播初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不缺乏一批忠实的"吹鼓手",在这些"吹鼓手"的极力吹捧下,这些盗墓小说得以在网上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网上读者通常是根据网友的意见去阅读某个作品,这样就容易造成短时间内网民蜂拥向某个作品,从而成就了盗墓文学在网上的高点击率。
    灾难还是盛宴
    网络文学的平民性质所昭示的是自由,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尽管如此,网络文学的迅速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网络与文学的私生子长得很快,但大家却不知道它要长成什么样子。基于目前泥沙俱下、来势汹汹的蔓延态势,实际上否定了在当下立即给出网络文学合适定义的可能性。我仍然倾向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试点或试验的看法。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陈腐、故作姿态、臃肿、媚雅、世袭、小圈子等等话语并行,在网络媒体上至少有希望打个平手,我从点击数和跟帖数上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体会到了: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但在另一个方面,多态生存的现状中,网络文学又给写作和阅读提出了一个难题,它增加了选择、判别和价值评估的难度,尽管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的精品和垃圾,而且从大的趋势上来说,垃圾几乎对每个人来说都多于精品,平民化的写作和阅读面对着空前高涨的网络创作、发布量,必然会产生因重复、淹没、遭遇伪劣产品、判断迷失等等而导致的精力、时间、注意力的浪费,这个冲突虽然在传统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但网络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在大行其道的当红网络文学中,首先在一篇小说中看到甲有一个女友A,然后是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小说中看到乙有一个女友B,然后是又一个已经显得不太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是悲剧结尾;然后在另一篇……不同的是第一个在聊天室聊了两年,第二个聊了两个月,第三个用QQ,只用了两次,都进入网恋,开始了小说中的爱情。
    网络小说的作者多为一些年轻的业余写手,他们想象力丰富而生活阅历有限,因此,他们的作品内容往往付诸虚幻,创作时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想象。《鬼吹灯》的作者张牧野说过:"这些东西都是我依据常识编出来的,小说里所谓的典故,大部分也是我编的,写小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唬住女友"。
    有人说,网络文学是平民文学、涂鸦文学,还有人说是个人文学、速度文学。网络文学是一种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在激烈然而混沌的争论中,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面目模糊的文学样式产生了,它已经悄然走进我们身边。
    原载:《网络传播》2007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