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社会往往同时有多种思潮存在,并在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形成该社会的思想文化生活,极大地影响着总体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思潮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潮学中的关于思潮辨识的意义。对我们社会的当下思潮在类型、结构、影响等方面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在如何对待当下思潮问题上是否有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经验表明,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及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处理好思潮问题。 一题:思潮与社会。思潮表现社会。这里说的是具有社会性的思潮,即社会思潮。任何思潮,其产生和表现都能够在其产生和所在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根据。一定的思潮总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性质不同的反映。一般说来,社会矛盾越是突出,思潮就越是活跃。社会越是开放、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是丰富多彩,思潮就越是活跃。总的说,思潮的活跃是一种积极现象。在思潮问题上坚持“社会决定”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把思潮的产生、表现和作用的发挥完全看做消极的、被动的不自觉的过程。思潮的产生、表现和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及其活动实现的,它是一个完全自觉的能动的过程。但是,思潮与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又有所不同,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思潮总体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结构上是松散的,在行为上是无序的。思潮现象的复杂性决定我们在对待思潮上更须发挥自觉的能动性。 理论上提出思潮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意义主要不在于认识其形成和表现中的自觉与不自觉,而在于寻求社会驾驭思潮的有效途径。面对一个作为群体涌现的思潮,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对它的处理(或者把它叫做管理、处置、驾驭)。根据经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不能怕,二不能压,三不能照搬照收(特别是对于外来思潮)。把思潮涌动看做“思潮泛滥”的文化观是片面的,因而惧怕、打压和运动式的处理方式是错误的。过去那种简单地对待一定思潮的现象在今天还不能说完全不存在,特别是由于我们对当前社会思潮的存在,对其结构、表现及影响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因而还不能做到对它的有效应对、处理或驾驭。 思潮与社会的关系,特别表现为思潮与政治的关系。思潮的形成、存在和演变都直接受到政治的影响和制约。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时,曾经特别强调一定时期的“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的改变和“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的改变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即“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列宁阐述的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思潮的产生和演变。政治对于思潮的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除了主要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外,也与思潮本身的性质有关。一定的思想、观念、倾向和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思潮,在于其具有的社会性、政治性,在于其适应了现实政治形势和政治任务的需要。而对于历史以来的思潮的继续存在和外来思潮的进入来说,理由亦是如此。社会思潮,本质说来,是一种政治思潮。而关于如何对待思潮的问题,从来是一个政治问题。 二题: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潮。思潮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是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潮的关系问题。在我们这里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潮的关系问题,就是在与思潮的联系、交往中,马克思主义如何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能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思潮是社会生活的文化生态,也是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环境。它是现实的。处理得好,它是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巩固其地位和发展的条件;处理得不好,它就成为阻力、障碍,就是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巩固其地位和发展的破坏性因素。 在谈到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习惯用“冲突”、“碰撞”等字眼。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潮的碰撞其实是常态,是必然的,尤其是不同性质的思潮、意识形态之间。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把它看做客观的、必然的,另一方面,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来说,又把它看做必要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曾经把正确的思想、思潮同错误的思想、思潮的斗争,看做既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关系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看待各种意识形态、思潮的产生和存在,并注意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同错误的特别是落后的反动的思潮开展斗争。科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此而言,当下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对传统的并在当前仍发挥影响的错误思潮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二是要开阔视野和开放思想,对新出现的思潮和从国外进入的思潮加强研究,去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 应以历史的态度看待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曾经的思潮。就进步的思潮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说,那是由于它符合历史潮流,适应了“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和“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的需要。历史的辩证法表明,当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了这样一种品质的时候,它就会失去其统治地位而降为一般思潮,甚至完全失去其存在。历史地看待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潮的关系,当下应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除了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它的与时俱进的品质外,就是要处理好其与各种思潮的关系。 三题:学术思潮与社会思潮。思潮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各种性质、类型的思想与思潮的总和或总称,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无论是学术思潮还是社会思潮,都是结构复杂的思潮群。它们各自包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学术思潮既可能表现在学科或超学科的宏观层次,也可能表现在观念、观点的微观层次。社会思潮按照社会结构划分,有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和狭义的社会思潮,而按照其影响的性质划分,则有进步思潮和落后思潮,等等。 我们提出学术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系问题,实际不是提出这两种思潮本身的关系问题,而是提出如何对待这两种思潮的“实践”关系问题。学术思潮和社会思潮不是对立的两种思潮,它们是相互包含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具有社会性的或社会意义的学术思潮是社会思潮;一定的社会思潮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就可能影响学术思潮或成为学术思潮。只是由于思潮具有思想、文化的意义,其形成和存在总是与知识分子的行为相关、与学术相关,所以学术思潮在思潮系统中具有突出的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思潮,其内涵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它是指学术思潮以外的一切思潮。 比较而言,更应强调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其实,作为一种普遍性要求的对思潮的特别关注,指的就是对社会思潮的特别关注,而不是对学术思潮的特别关注。学术思潮对社会的影响不及社会思潮广泛、直接和突出。而知识分子对学术思潮的关注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是职业性质使然。所以,完全不必要求知识分子对学术思潮的关注,倒是应该对知识分子提出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因为按照历史经验,知识分子往往忽略对社会思潮的关注。这在更大程度上是对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理论家的社会责任的呼唤。因为现实地看,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理论家缺乏这种责任意识,甚至刻意回避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研究。关注社会思潮,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社会思潮中,特别应该提出来的是对那些与当前社会实践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或密切的联系的思潮的关注,不管这些思潮是推进当前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潮,还是阻碍当前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潮。这些思潮其实都是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性的思潮,因此,所谓对社会思潮的特别关注,其实是对政治思潮和具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思潮的特别关注。此前,我们已经对于具有这种性质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思潮给予了较多关注,并展开了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批判。应该注意的是要向更加广泛的方面推进,不要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仅仅成为少数知识分子的专业行为。它应该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关注和参与的事情。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