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春林 参加讨论

    大约自1990年代中期始,中国小说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后来被概括为“底层叙事”的创作潮流。这一潮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对当下越来越贫富悬殊的时代里的底层民众,予以必要的关注与表现。伴随着中国现实社会种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小说领域的底层叙事潮流正处于一种方兴未艾的状态之中。
    之所以一开始就大谈特谈中国小说界的底层叙事,根本目的就是要引出关于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底层关怀这一话题。文学批评中也存在底层关怀么?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呢?要想阐述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文学批评界的流行风气说起。
    绝大多数热心于文学写作(当然也包括文学批评写作)的人,内心深处恐怕都存在着某种“藏之名山,以待后世”的传世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够把这种愿望变成将来的现实呢?批评对象的选择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来简单,只要你把自己的关注点瞄准那些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家作品,那你的文学批评也就有可能伴随着这些作家留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俗语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做如此理解。
    如果把这些有可能成为未来经典的作家作品看作是文学界的高端阶层,那现在尚且处于发展过程、一时还很难判断其未来文学前途的作家作品,自然就该被看作是文学界中的“底层”了。假若我的记忆无误,在那个后来一直被看作是文学黄金时代的1980年代,文学的整体生态环境尚且处于良性状态。那时,不仅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处于一种有序竞争的状态之中,文学批评家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基本上也能够做到人人平等,对作品不对人,不会受到功利因素的过多干扰。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到整体思想文化环境影响的缘故,文坛的功利与世故的状况也愈演愈烈了,文学批评也越来越有明显的势利化倾向。越来越多的批评家把自己的关注视野投向了那些著名作家。于是,一种颇有些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是批评家对于著名作家的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不知名作家的门庭冷落车马稀。
    面对如此不甚合理的文学批评状况,大力疾呼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当然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何谓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其含义已不言自明。在一个文学批评越来越势利化的时代,能够把自己的关注视野从著名作家那里自觉转移到那些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的不知名作家上,对他们的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自然就是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了。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的中国文学批评界,能够自觉践行此种底层关怀理念的批评家过于罕见稀缺了。不要说别人,即使是我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糟糕。而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艳梅博士在文学批评界的引人注目,就在于她长期以来,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总是自觉地践行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底层关怀理念。一些多年来从事于小说创作,但却一直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状态的作家,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年作家,以及一些非著名文学刊物,都得到她的高度关注。
    在这个关注名刊大家的时代,坚持文学批评中的底层关怀,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希望有更多的批评家加入到这个底层关怀的行列中来。
    原载:《文学报》2012年08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