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自上个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玛纳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的论文不断见诸读者。2009年《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祝贺申遗成功之际,本人收集了有关《玛纳斯》研究文献,进行了研究性的综述。 关键词:《玛纳斯》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77(2010)02-0015-04 2009年10月2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被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维吾尔族木卡姆”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之后,新疆地区第二项被列入世界级的“非遗”保护项目。《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史诗的主要内容是玛纳斯及其子孙领导柯尔克孜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人民争取自由和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歌颂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此外,史诗还描绘了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及社会生活,是柯尔克孜族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柯尔克孜精神文化的巅峰,这是一部研究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被列录“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自2003年以来,克孜勒苏自治州开展全力保护和抢救史诗《玛纳斯》。在较短的6年时间内,《玛纳斯》无论是史诗的普查与发掘,文本的搜集与整理,歌手的追踪与调查,史诗类型的考察与划分及史诗的文本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的2008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的《玛纳斯》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程全面启动,拉开了《玛纳斯》申遗的序幕,经多方努力,于2009年申报成功。在祝贺《玛纳斯》申遗成功之际,本人收集了《玛纳斯》有关文章共72篇,并分类归纳进行综述研究。在已查找的文章中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学术论文,另一类是介绍性的普通文章。本文将学术论文做为研究综述的主体。史诗《玛纳斯》在民族音乐学范畴中应属于民间说唱艺术,在已找到的72篇文章中,根据研究方向和类别可以大致归纳为《玛纳斯》历史溯源研究6篇、《玛纳斯》音乐与文学的本体与变体研究21篇、“玛纳斯奇”歌手研究14篇、《玛纳斯》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研究8篇、《玛纳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5篇、以及其他(含评论、综述、人物介绍、人物传记、采访录、史料搜集等共11篇)六个方面。 史诗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史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驰名中外的长篇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岁月中,她已成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玛纳斯》以史诗的内容,演唱形式记录了柯尔克孜民族繁衍的历史,它不仅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使举世闻名的史诗《玛纳斯》的抢救、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取得了惊人成就。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新的可能。本文通过对现有论文的解题归纳整理的方式,对其作一简单的综述,理清其脉路。 一、有关《玛纳斯》的历史溯源研究 《玛纳斯》是一部世代口耳相传的活态史诗,关于它的诞生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玛纳斯〉史诗中有关的一些历史渊源》。全文从《玛纳斯》史诗中所提及的民族历史渊源,历史所载英雄、汗的名字渊源,地名的历史渊源,以及古代部落和各民族的语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玛纳斯》的产生年代问题进行研究、评价,对《玛纳斯》产生年代的两种对立的看法进行了论证。而张宏超的《〈玛纳斯〉产生的时代与玛纳斯形象》,全文围绕史诗《玛纳斯》的产生时代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研究者存在的三种意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研究者对史诗产生时代持不同观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其流传过程漫长,在世代传唱过程中融进后世的东西,从而使史诗呈现出复杂的情形,使人们一时难以辨清。认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英雄史诗的特点,结合史诗《玛纳斯》中提供的主要内容,联系柯尔克孜民族发展史,进行认真的综合分析研究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张凤武的《论柯尔克孜族古代民间长诗》为一篇综合性论文,其中一部分论述了《玛纳斯》的产生过程,认为史诗的最早源头似可上溯到黯戛斯汗国时代的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区游牧时期,经10至13世纪的初生形态到19世纪完成定型化形态的长期流传和演变过程。从史诗本身提供的民族社会形态、历史生活内容以及自然人文地域特点和时空条件来判断整个柯尔克孜全民族的英雄史诗。认为《玛纳斯》决非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柯尔克孜民族整体生活和全部历史文化汇集交融的产物,是经历了许多世纪、几代乃至十几代人承传加工、扩充创新、拓展延伸的集体创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再现。因此,将史诗定位于一个特定时期是不现实的。 二、《玛纳斯》音乐与文学的本体与变体研究 一个民族的艺术特色,是这个民族艺术成熟的标志。当我们把作品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积累的一种范本,还原于它们所属的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文化语境时,许多在主流文化语境或其他文化价值系统中不被注意的文化价值便会立即凸现出来。史诗《玛纳斯》艺术本体研究,涉及到音乐与文学两大部分,在音乐研究上,很多学者都认为《玛纳斯》音乐绝非是由东拼西凑、寥寥无几的少数曲调所组成的,它是一种属于特定标题性民族传统说唱音乐,即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人定曲、专曲专用的庞大的唱腔群体。在这方面主要论文有:宋博年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及其音乐特征》,作者从音乐角度探讨了《玛纳斯》音乐特征,认为在音乐形态上属于中国五声体系与欧洲七声体系的混合体,由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重音则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词,在节拍上多采用混合节拍,前短后长、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而《玛纳斯》与中外说唱音乐根本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只唱不说,由此可见《玛纳斯》与其它史诗相比音乐分量加重,这就使这部史诗的音乐价值在史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白多明、张永海在《从序诗和尾声窥探〈玛纳斯〉的某些艺术特色》一文中探讨了《玛纳斯》艺术中“序诗和尾声”这一常被人忽视的即兴创作,作者用“创作味”来称谓这种民间即兴创作,认为“序诗和尾声‘创作味’,很浓却未游离于史诗之外,也未游离于歌场之外”,为我们全面认识《玛纳斯》拓宽了新的视角。此文在关于《玛纳斯》韵律与音乐关系也颇有见解,认为韵律与一定类型的讲史、铺叙、颂赞、抒情、宣传、训诫等内容结合后会形成一定的模式。另有其文章《从说唱艺术角度窥探〈玛纳斯〉的两个特色———献给〈玛纳斯〉产生一千年》,通过分析《玛纳斯》音乐,认为汉族说唱艺术曾对柯尔克孜民间艺术有过一定的影响,今天的柯尔克孜歌手通过一系列典型情节,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人们所熟知的艺术手段去表现人物的深层观念和思想感情。史诗依照说唱艺术规律完成宏篇巨著叙事。郎樱的《〈玛纳斯〉的叙事结构》一文,大胆借用西方现代叙事学研究方法,对《玛纳斯》史诗的作品叙事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弥补了有关史诗本身叙述结构专题研究的不足。作者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从叙事时间、角度、结构三方面论述其特点。该作者还在《〈玛纳斯〉版本及研究概况》一文中,通过对三个抄本的《玛纳斯》史诗的比较,揭示了史诗在流变中的变异,而文诗的主体始终贯于各版之中,成为主线。这对史诗的各种唱本的甄别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另有曼拜特的两篇文章:《史诗〈玛纳斯〉的多种变体与玛纳斯奇流派》和《史诗〈玛纳斯〉的阿富汗变体》,是作者在研究《玛纳斯》时发现其变体后,所进行的横向比较研究,肯定了变体的存在并明确指出史诗的流变有益史诗的发展。 三、“玛纳斯奇”研究 民间歌手是民歌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千百年来的民间音乐得以传播、传承,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玛纳斯》的传唱、传承离不开演唱者,而专门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被柯尔克孜人民誉为“玛纳斯奇”。正是一代代玛纳斯奇的传唱才使这部史诗得以流传几个世纪,他们既是歌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对“玛纳斯奇”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位是被称为“当代中国荷马”的伟大“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另一位是柯尔克孜族第一位研究本民族口头传统文化《玛纳斯》史诗传唱者玛纳斯奇的博士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位是《玛纳斯》的演唱者,一位是“玛纳斯奇”的研究者,二者相得益彰。2004年7月,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以论文《玛纳斯奇研究—以新疆阿合奇县田野调查为例》获得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玛纳斯奇的专著,也是世界首部。这部专著的出版为我们学习、研究《玛纳斯》文化提供极大的方便。此外,阿地里·居玛吐尔地还有多篇有关玛纳斯奇的论文,主要有《玛纳斯奇的萨满“面孔”》、《玛纳斯奇的表演和史诗的戏剧化特征》、《〈玛纳斯〉史诗的程式以及歌手对程式的运用》三篇文,是对他博士论文的进一步延伸,在审视视角上更加全面。 对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最优秀的传人居素甫·玛玛依的研究文有:郎樱的《“当代荷马”的经历与自述》和《中国的荷马:居素普·玛玛依》,忽晓梅的《伟大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尹虎彬的《当代大师与活着的经典———〈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述评》,柯尤慕·图尔迪、刘发俊的《玛纳斯》史诗与居素普·玛玛依》,这些文章对这位玛纳斯奇的贡献进行了充分肯定,通过对居素甫·玛玛依的特例,探讨人类社会中史诗是如何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而胡振华教授撰写的《国内外“玛纳斯奇”简介》,则对国内外玛纳斯奇的一些情况做了详尽的介绍,通过资料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行异域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 四、《玛纳斯》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采用比较研究,是英雄史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学者们通过对三部英雄史诗比较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认清各民族史诗的异同。主要论文有:仁钦道尔吉的《略论〈玛纳斯〉与〈江格尔〉的共性》,此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阿尔泰语系中两大游牧民族在史诗的形成、发展、传播中的异同,从而更深刻地认清史诗对于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郎樱的《〈玛纳斯〉与希腊史诗之比较》,作者通过对东西二部史诗的比较研究探寻二者的关系,认为《玛纳斯》是一部东方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罗》是西方史诗;《玛纳斯》是口承史诗,希腊史诗是书面史诗。它们内容不同,叙述方式与文化背景亦迥然有异,而且在时空上有着遥远的距离,但仍有许多相似的情节与母题。熊黎明的《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通过对三大史诗的各部叙事结构比较,认为史诗情节的最小单元是母题,通过母题贯穿又可演绎出不同情节结构类型的史诗。这是史诗结构的共同特征。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的《16世纪波斯文〈史集〉及其与〈玛纳斯〉史诗的关系》,该文通过对最早有关《玛纳斯》记载的16世纪波斯文《史集》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玛纳斯》史诗的民族性与流传的可变性。 五、《玛纳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我国各民族保存下来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珍视,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同,都是历代人民的集体创造,口头流传下来的,同属于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各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每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在各族人民中有深厚的基础。《玛纳斯》在我国和中亚民间流传己有一千多年,是一种活形态的史诗。这部史诗以其规模宏伟,内容丰富,色彩瑰丽成为柯尔克孜族民族艺术的奇葩瑰宝,是柯尔克孜民族成员获得伦理规范、社会道德、精神信仰、历史知识、审美趣味的“百科全书”。《玛纳斯》对于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民族来说,它承载着柯尔克孜民族的文化记忆,承载柯尔克孜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 2006年6月,《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从国家的角度受到了保护。有关对《玛纳斯》的保护与研究的论文有:贺继宏《关于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玛纳斯〉保护和传承、转型和发展》,此文为作者参加2003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撰写的一篇交流性论文,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谈了对《玛纳斯》的保护和传承、转型和发展的意见及建议。文章着重谈了《玛纳斯》保护的意义,对我国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提出应当采取的措施。由于作者生活、工作在文化遗产所在地,掌握第一手材料,言中有物,受到了大会的重视,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玛纳斯》史诗被学术界视为研究史诗的重要依据,对它的价值重新判断是十分必要的,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有:李雪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玛纳斯〉评介》,作者在文章中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1.《玛纳斯》的基本内容;2.《玛纳斯》的重要价值;3.《玛纳斯》的基本特征;4.《玛纳斯》的传承时间;5.《玛纳斯》的传承者玛纳斯奇。此文没有直接提出对《玛纳斯》保护的措施,但对人们进一步认识《玛纳斯》保护的重要性有重要价值。 总之,若想对这部气势磅礴、规模浩瀚的民间英雄史诗,进行全面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笔者仅分析、研究了部分《玛纳斯》的学术成果,只为史诗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新疆已出版20多部《玛纳斯》学术著作、发表500余篇学术论文,还举办过5次国际国内《玛纳斯》学术研讨会,主持完成了10多项有关《玛纳斯》国家级课题。因此,我们将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使《玛纳斯》的学术研究更加全面。(责任编辑:杨叶) Summary of the Study on Kirgiz Hero Epic “Manasqis” Wang-Baolong (Musical Department, Xinjiang Arts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49) Abstract: Manasqis is Kirgiz ’hero epic as well a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Chinese epics. Since the last century, the study on Manasqis has been on by many scholars and specialists, so many papers or article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2009, Manasqis was approved as one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s of Humanity by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For these reason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collected many papers or articles published as possible and gave the summary based on somerelated study. Key words: Manasqis; Study; Summary 收稿日期:2010-01-30 作者简介:王宝龙(1962— ),男,辽宁沈阳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学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