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语境下,新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要想坚守纯洁性和个性化相对艰难,少数民族文学怎样才能凸显本质特色和担当时代责任,怎样才能走近大众视野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文学不应该只追求一种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趋向,而是要把民族性与普适性、文学性与现代性结合起来,用宽广的视野和丰瞻的思想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民族性的表达而言,回族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以宏大叙述反映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变迁所带来的民族心理感应。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集《初恋的歌》开启了用浪漫而凝重的现代诗艺技巧表现丰富而独特的彝族传统文化的先河,同时以现代眼光烛照古老文明的内核,让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得以重现原在光芒,从而使其诗歌具有深邃的文化品格和多维的美学价值。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都是以展现充满神秘的藏族文化和揭示民族心理结构,而显得厚重和珍贵。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同样也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在于表现鄂温克族原始而古朴的狩猎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时,不是以离奇来换取赞赏,而是有独到的眼光和理性的沉思。 对于普适性的表达而言,老一辈杰出的满族作家老舍、蒙古族作家李凖等,以及新一代回族作家石舒清、苗族作家向本贵等文学作品主要表现人类的普适性,而淡化民族性,但他们的作品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很强的穿透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究竟要选择什么形式和担当什么职责,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情趣爱好和审美追求。不能因为追求差异性而放弃普适性,也不能因为追求普适性而放弃差异性。民族性、区域性是构成普适性的前提条件,普适性是民族性、区域性的高度概括。在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提倡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多样性的书写内容。既要关注本民族的生活,也要关注其他民族的生活,尤其是要从没有族别界限的视野去发现人类生活的共同话题。既要展示区域性的文化,也要放眼全球性的文化。既要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又要有人性温情、世界眼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少数民族文学中不能忽视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维吾尔文、蒙古文、藏文、朝鲜文、哈萨克文、傣文、彝文等母语创作都是少数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主心骨还是母语创作,或者说母语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灵魂。因为各民族的母语文学一直担负着生态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重塑,保留和延续着母语文明体系叙述的思维能力和文化链条,让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多语种生态景观和谐饱满地展示出各自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几乎与汉文文学作品到达了同样的高度和水准,不仅在本民族中有较大影响,而且通过翻译到外界也受到好评。目前,《民族文学》有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版本,同时刊载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翻译作品,积极推动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和翻译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当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时,区域之间的“时空界限”不再遥远,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形影不离,网络传播途径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也随之相伴而生,处于“铺天盖地”的繁荣景象。如今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和博客,他们把个人的见闻与思考以写实、随意、简洁的方式写成各种文体放置在页面,吸引着无数网民的眼球,在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仍然存在鱼目混珠,核心价值观引领不强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炼和规范。换句话说,网络文学主要是个性化和时代性,写什么与怎么写都是由个体自身来指控的,并没有另一方严格的质量关。 我们知道,文学创作无论写历史、写现实,还是写未来都离不开创作主体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只有深刻领悟对生活的感受与激情,才能探索出攀登文学高峰的成功之路。民族性、地域性并不是阻碍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绊脚石,而应该是屹立于文学之林的航标。我们关注的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如何把握差异性的密度和尺度,也就是差异性和普适性的关系。差异性的表现中可以引发普适性的人类共性话题,而普适性是由一个个差异性来加以体现的。差异性和普适性仅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化的差异性和普适性。 当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症结何在?除了潜心深入生活不够,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以外,还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较为薄弱密切相关。我们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学尽管有时被主流文学史所遮蔽,但一时看似活跃的文学评论也总是高高地举起,又轻轻地落下,甚至一味地迎合创作者的意图,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敢于坦言的真话和尖锐的批评。这种景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评论的繁荣发展。由此我们需要用客观确切的评论来引领少数民族文学的进步,催生更多精品佳作的问世。 应该说,新世纪少数民族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不管以怎样的文体形式出现,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对人文历史文化的独到审视与深刻反思,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内心独白。正因为这样,少数民族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都要取此种之长来补彼种之短,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大众亲和力,让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开放、多元、丰富、别致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发挥其引领作用和价值观念,为促进民族大团结,社会大和谐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