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是我国蒙古族的一部著名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格尔》主要流传在西部蒙古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蒙古族几乎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民间艺人们以其非凡的记忆力口耳相传,从而把这种活态的史诗保留至今。 追寻传唱老人——探访《江格尔》 10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和布克赛尔草原。在这个片广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已经生活了几个世纪。《江格尔》文化对于这里的每一位蒙古族民众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不过如今能传唱《江格尔》的却只有一人,他的名字叫加·朱乃。 在当地同行的引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去拜访这位江格尔齐部落第7代说唱传人加·朱乃老人。朱乃老人家里的院子很小,但是却很干净,一位年轻的蒙古族妇女在门口迎接我们。她是朱乃老人的三儿媳妇,和她的一番攀谈,让我无比失望:朱乃老人不久前去了山里的女儿家,并且要在女儿家住3个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们打算离开的时候,一个留着平头的蒙古族小男孩儿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这个孩子是朱乃老人的小孙子,名字叫卡奴鲁,今年11岁,在县城的城关双语小学上六年级。面对突如其来的采访,卡奴鲁慌了神,不知所措地低着头搓起手来,当地的蒙古族记者巴音一边开导他,一边做起了我们的临时翻译。渐渐的,孩子不再紧张,和我们交谈起来。 卡奴鲁说,自己从6岁的时候就跟着爷爷一起学唱《江格尔》,现在已经会唱两三段了。不过,比起自己的两个哥哥来,自己会唱得实在太少了。大哥科尔巴音会用吉他来弹唱《江格尔》,而自己却只会清唱。 卡奴鲁自豪的告诉我们,在他们班里50多名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会唱《江格尔》。他自己也很喜欢《江格尔》,虽然只会唱两个章节。他喜欢《江格尔》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对于卡奴鲁来说,最佩服的人还是自己的爷爷加·朱乃,因为爷爷能唱45章的《江格尔》,是全国之最。卡奴鲁希望自己将来能像哥哥和爷爷一样唱更多的《江格尔》,还要教更多的人学唱《江格尔》。 追寻文化起源——感悟《江格尔》 略显遗憾地离开了朱乃老人家后,我也开始对《江格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兴趣,《江格尔》是谁?为什么《江格尔》文化会诞生在新疆的和布克赛尔地区?为什么它广为流传但是会传唱的人却屈指可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政府县委书记张文强为我们介绍、解答了有关《江格尔》文化起源方面的问题。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江格尔》文化应该产生在15世纪以后。现在和布克赛尔的蒙古族部落是以前的卫拉特部落的后裔;《江格尔》文化的创造者应该是土尔扈特部落。经研究发现,最早的《江格尔》文化产生在阿勒泰山脉直至到俄罗斯的卡尔梅亚共和国。2005年,和布克赛尔县召开了国际《江格尔》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有16个国家和我国国内的专家都来到当地,对《江格尔》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细致的研究。最后,专家们得出结论:《江格尔》文化的起源地是新疆的和布克赛尔。 张文强说,《江格尔》作为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描写圣主江格尔,反复辅叙了他苦难的童年与艰苦的战斗经历,把他描写成一位机智、聪明、威武、能干,深受群众拥戴,为宝木巴事业奋斗不息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随后,我们来到和布克赛尔博物馆,这里的蒙古族工作人员乌兰其告诉我们,《江格尔》里面有12位著名的英雄,各自有不同的风格。既结合了蒙古族优秀的特点,又融入了一些神话的色彩。 追寻发展脉络——传承《江格尔》 在追寻《江格尔》文化的旅程中,一直有一个让我思索和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江格尔》在蒙古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但是会者却寥寥无几呢?是因为《江格尔》学习起来过于困难,还是另有隐情?和布克赛尔电视台的蒙古族记者巴音告诉我答岸:《江格尔》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因为史诗《江格尔》总文字量大约有几十万字,而且都是通过口传的方式保留至今,目前,只有朱乃老人可以传唱45章《江格尔》。解放前,朱乃老人是和布克赛尔县王爷的外甥,他从3岁就开始学习《江格尔》,凭借超凡的记忆力,7岁的时候他就会唱20个章节、近10万字的《江格尔》,每年王府举行大型宴会,朱乃都会被请去说唱《江格尔》。 听完巴音的介绍后,我对原本已经有点淡忘的朱乃老人的传奇故事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巴音的帮助下,我搜集到了朱乃老人的录音资料,并通过录音资料,慢慢地了解了老人与《江格尔》的故事。 朱乃老人从小生活在和布克赛尔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之所以从小喜欢唱颂《江格尔》,是因为喜欢《江格尔》里艰苦奋斗、保卫疆土的英雄,他们同世世代代生活在马背和驼峰上的蒙古民族一样勤劳、勇敢、善良,所以他要把《江格尔》传播下去。 然而,1966年文革开始后,由于朱乃老人会唱《江格尔》,遭到造反派的迫害,他只好躲到了山里。那时,朱乃老人的师傅和先辈传给他的一些关于《江格尔》的资料全部被烧毁了,于是,朱乃老人就一边放羊、一边打猎,凭借记忆慢慢地学唱《江格尔》。 由于千百年前《江格尔》一直停留在当地民间艺人的记忆里和口传中,因此文革这场浩劫使像朱乃这样的说唱艺人都放弃了说唱《江格尔》,这就使得民间文化遗产《江格尔》濒临消亡。文革结束后,随着各级政府对《江格尔》的挖掘和整理高度重视,45章内容、近25万字的《江格尔》传被整理成了文字资料,在和布克赛尔草原上,朱乃老人又大胆地唱起了《江格尔》。 终于,疑惑慢慢地被解开了,有关《江格尔》文化的起源、传承等问题已经浮出水面。 今年,朱乃老人已经85岁了,他不再演唱《江格尔》了,而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经历放在教导学生学习《江格尔》上。巴音告诉我们,朱乃老人现在有很多学生,他毫不吝惜地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其中,朱乃老人最喜爱的学生还是自己的大孙子尼玛。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尼玛能学会所有的《江格尔》。 和布克赛尔——这片草原曾是西迁的起点和东归的落点;这片草原也是英雄史诗《江格尔》的诞生地;同时这片草原也应该是《江格尔》最广泛流传的地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