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陈金文]人与自然的捭阖--壮族神话《布伯》的文化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发表于《长江大学学报》 陈金文 参加讨论

    
    摘要:我们认为,《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浑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一神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关键词:《布伯》神话;隐喻;象征;意蕴层面
    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布伯》的神话在广西壮族地区广为流传。该神话经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后,被《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1《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西宜山县民间故事集》、2《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武鸣民间故事集》3等多种民间文学故事集成资料本收录。为方便研究,今参考多种版本,并结合田野调查过程中采录的情况,归纳其情节单元如下:
    (1)雷王来人间做客,吃喝之后向布伯提出要向人收租;
    (2)布伯设计让雷王连续三年一无所获;
    (3)布伯与雷王交恶,双方搏斗中雷王被捉,布伯将其置于囚笼或谷仓;
    (4)布伯为腌雷王肉去买盐,叮嘱其儿女伏衣姐弟(或伏羲、知妹;特衣、达衣兄妹等)看管雷王;
    (5)雷王向伏衣姐弟讨水喝,他们嘲弄雷王,给它猪槽水或蓝靛水喝;
    (6)雷王喝水后,得以施展法力,挣脱羁縻;
    (7)雷王感激伏衣姐弟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的一颗牙齿给两人;
    (8)雷王报复人类,降下洪水,人类几乎覆灭;伏衣姐弟将雷王牙齿种在土中结出葫芦,躲入其中;
    (9)布伯以伞为船,挥剑与雷王打斗,削掉雷王的脚,雷王退水,布伯摔死;
    (10) 伏衣姐弟遵神意成婚,再殖人类。
    《布伯》神话属于“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类型的神话。这一类型神话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为中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所关注,就我国而言,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学者撰写有关该类型神话的研究论文,如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4]闻一多的《伏羲考》、[5]钟敬文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6乌丙安的《洪水故事中的非血缘婚姻观》、7宋兆麟的《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8等,这些论文主要从神话反映的远古婚姻形态、图腾信仰及该类型神话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等诸方面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我们对这一类型神话作进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也有一些学者曾就壮族《布伯》神话作过具体研究。《壮族文学概要》一书曾对该神话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做了介绍或探讨;9(11-12)《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则把《英雄神话<布伯>》列为一章,就《布伯》神话产生的原因、反映的内容、塑造的形象、表现出的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0(P147-153)《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就《布伯》神话发表了不少卓见,譬如他们认为:“在作品中,布伯是作为反抗神的英雄出现的,而且所反抗的是具有无上权威的天神。这表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或规律已经逐渐地有所认识,并力图要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本人以为该观点堪称卓见,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布伯》神话的主旨。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难以让人信服,是值得商榷的,譬如他们一方面指出《布伯》神话是表现人们“力图要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一方面却又以为布伯和雷王的斗争隐约地反映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就让人感觉到该书著者对《布伯》神话认识或理解含混不清。《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提出《布伯》神话反映了“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二:一是,故事中雷王的相貌是“青蓝色的脸,鸟的喙,背上长一双翅膀,舌头像蛇信一般,一伸一缩,吐出一串串火花。”就此,他们以为,雷王可能是象征以鸟图腾为基础,还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因而雷王与布伯的斗争就意味着某一以鸟图腾为基础,融化有蛇图腾在内的一个新的氏族部落向布伯这个氏族部落发动战斗。二是,殷商和楚民族原为崇奉鸟图腾的,在历史上,殷商曾对南方连年用兵;周武王伐商时,有壮族初民濮人参加,周灭商后,濮人非但没有受封,反而在周厉王时被征讨;楚成王时,在江汉地区建立起来的濮国被楚所灭,濮人被迫向西方、南方迁徙。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以为,这些氏族部落或部落的争斗史实,很可能被当作素材,融进了布伯的神话之中。
    总之,《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以为,神话中的雷王长的像鸟,又像蛇,而北方民族曾以鸟和蛇为图腾,故而雷王是商或周王朝(包括周的属国楚)的象征;在历史上,殷商曾对南方连年用兵,周(包括周的属国楚)也曾多次征讨壮族先民濮人,因此,《布伯》神话中布伯和雷王的斗争是以古代社会斗争为题材的,反映了商或周王朝(包括其属国楚)与壮族初民(濮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本人以为,《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作者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在古人的想像中,雷王既然是天上的神灵,在空中行云布雨,又可以往返于天上人间,那么,被想像为鸟的样子就是非常正常的了,西方人幻想中的天使,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马,都长着一双鸟儿才有的翅膀,汉民族信仰中的雷神也是“背插两翅”,“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11(P100),在一些文学家的笔下,雷王(公)的形象也同样带有鸟的特征,譬如,《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就长着一对肉翅膀,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的雷公则是“持锤振羽”(《雷公》)或“利嘴长爪”(《娇娜》);至于《布伯》神话中雷王带有蛇的特征也很正常,雷王是降雨之神,自然属于水神,而蛇是水中的动物,常常被人们看作水神的化身,譬如,在黄河沿岸民间普遍崇拜的河神“金龙四大王”的化身就是黄蛇12(P350);广西大明山地区壮族群众信仰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秃尾巴龙也是一条五花蛇。就此,本人以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间发生了无数次的冲突、斗争,这是不可避免,也是非常正常的,大可不必讳言,但是,笔者以为壮族神话《布伯》并没有反映这样的社会现实。该神话中雷王之所以既像鸟,又像蛇,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鸟图腾与蛇图腾部族力量联合的象征,而是人们在勾勒雷王的形象时,注意到了它作为神祇的特点或职能。
    如前所述,笔者以为,流传于壮族群众中的《布伯》神话并不反映古代部族间的社会斗争。神话采用隐喻或象征的方式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那么,《布伯》神话究竟隐喻或象征着什么呢?《布伯》神话中的雷公管“天晴落雨”1,也就是说,人间是旱是涝,还是风调雨顺,都是由它主宰的,它显然是自然力量的人格化化身,是自然力的象征;而布伯则是“地上”,“人里面”的“头领”,“是一条好汉”1,显然他是作为人类的代表出现的,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人类的力量和智慧。就此,我们认为,《布伯》神话中雷王与布伯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象征性反映,他们之间的斗争折射着古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反映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为了生活和生存而同自然界所作的英勇斗争。”13(P786)
    在《布伯》的神话中,人与自然的斗争包括“斗智”和“斗勇”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人类都显然占了上风,整篇神话都表现出对人的智慧和力量的肯定。蓝洪恩采录的《布伯斗雷王》的神话中讲:“雷王……对布伯说:‘天晴落雨归我管,你们种出的庄稼我要收租。’布伯说:‘好嘛!种出的庄稼你要上面还是要下面。’雷王说:‘我在天上,我当然要上面的。’布伯说:‘好,你秋天来收租吧。’这一年,布伯种芋头。秋天,雷王下来收租时,只分到芋头叶和芋头杆杆。”布伯就是这样凭借机智骗过了雷王,让向人类收租的雷王一连三年一无所获。布伯不仅在智谋上高过雷王一筹,在勇力上也非雷王所及。神话中讲:雷王没能从人间收到租子,就不再降雨给人间,布伯就到天上,“把雷王拉下殿来,用剑直指雷王的鼻尖:‘你给雨不给雨?不给就杀死你!’雷王连忙哀求:‘你放我,三天后一定给你们降雨。’”随后,雷王手持板斧找布伯报仇,又被布伯设计擒获,关进谷仓里,最后,因了伏衣姐弟(或伏羲、知妹,特衣、达衣兄妹)的同情才得以挣脱羁縻。在洪水滔天之时,布伯仍然以伞为船,赶上雷王,用剑削断了雷王的脚。1总之,《布伯》神话突出地表现了布伯的智勇和大无畏精神,张扬了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的昂扬斗志。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而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也就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在这一神话的形成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应该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人类的主体意识也因此而觉醒。
    细读《布伯》神话,笔者以为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其中除了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内容,表达了人类借助超自然力征服自然或支配自然的愿望,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昂扬斗志之外,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布伯》神话中作为人类代表的布伯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在与雷王的斗争中屡战屡胜;而雷王在布伯的面前则表现得外强中干,无知、无能,然而,从斗争的结局看,无论是布伯,还是雷王,都不是最后的赢家,而是两败俱伤。雷王在与布伯的打斗中,屡屡被捉、被辱,最后被布伯将脚削掉;再就布伯一方看,不但他本人最终死于与雷王的打斗,而且由于洪水滔天,整个人类也几近灭绝,只有对雷王有杯水之恩的伏衣姐弟(或伏羲、知妹,特衣、达衣兄妹等)赖雷王的报答生存了下来,人类才得以繁衍、延续,避免了灭种。笔者以为,就前所述来看,《布伯》故事不仅是神话,还是寓意深刻的寓言,其中隐含着壮族古代社会民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浑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流传于壮族群众中的《布伯》神话并非如《壮族文学发展史》一书的著者所言,隐含着古代社会我国不同部族间冲突与斗争的史实,反映了商、周(包括其属国楚)对壮族先民濮人的征伐,而是曲折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斗争的历史,神话中人们借助想像和幻想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该神话还隐含着壮族群众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思考。壮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意识到人类所具有的无穷力量与智慧,拥有了征服自然的雄心,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可能带来的后患,表现出了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和意识,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就此来看,我国古代社会的先民在野心勃勃地向自然进军的同时,就已经凭直觉经验警觉到可能来自大自然的报复。在这一神话中,人们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有其合情、合理之处,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因其产生于古老的蒙昧时代,其中渗透着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故而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可与今天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观念同日而语。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布伯》的故事虽然属于神话,但由于它从遥远的过去一直流传到现在,经过了一代代壮族民众自觉不自觉地加工或锤炼,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完全视为神话思维的产物,其中所反映的深邃的睿智与卓见应该是壮族民众自远古迄今在生产实践中所获取的全部经验与智慧的结晶。
    “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类型的神话传播于世界各地,也流传于我国各民族中。已往虽然有个别学者就该类型神话流传于不同地区的某些异文做过具体研究,但大部分学人还是更注重于对它作类型学研究。本人以为,鉴于“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扩布的普遍性,对其作类型学的宏观观照是完全必要的,但就流传于不同民族中的该类型神话异文作具体研究也同样必要。尽管“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是一个为世界多民族所共有的神话类型,流传于不同地区或民族中的异文间肯定存在着诸多的相似和相同的元素,但由于不同地区或民族的群众在生产环境或生活方式、历史进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异文间也一定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因而这些流传于不同地区或民族中的不同异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一定不尽相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笔者才不揣浅陋,仅就流传于壮族群众中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类型的神话��《伯布》神话发表一点个人的肤浅之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各位方家之注意。
    参考文献:
    [[1]]布伯斗雷公.过伟.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
    [2]伏羲兄妹.肖丁三.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西宜山县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87.
    [3]卜伯.周天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武鸣民间故事集(资料本)[M].1989.
    [4]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J].人类学集刊. 1938第1卷第1期.
    [5]闻一多.伏羲考[A].闻一多全集[C].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
    [6]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A].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第1集。
    [7]乌丙安.洪水故事中的非血缘婚姻观[A].民间文学论文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8]宋兆麟.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J].民族文学研究,1988(3)。
    [9]梁庭望、农学冠.壮族文学概要[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10]周作秋等.壮族文学发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11]周宗廉等.中国民间的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12]山曼、李万鹏.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8.
    [13]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收稿日期:2008-2-
    作者简介:陈金文(1963-),男,山东鱼台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