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国情调研组对甘肃、青海两省的特有民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口头传统的当代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民文所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共14人参加了本次调研,为保证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调研组还特意聘请了2名西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专家参加调研。 调研组分两个分队进行:第一分队从兰州前往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陲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最后到达甘肃南边祁连山脚下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行程2689公里;第二分队实地调查了甘肃省的临夏州、和政县科托集镇、 “保安三庄”以及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厅镇等处。 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传承情况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知,切实感受到,所调研的这些甘青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挑战。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调研期间正逢斋月,通过对县城小巷、偏远村庄居民生活习俗的接触,大家对当地的文化有了一次切身的感受。而且进一步了解了民间传统文化——“花儿”的现实生态,尤其是河州花儿在当代的传承状态,并了解到地处甘南的哈萨克族、裕固族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过程中,仍然延续着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想必在这个过程中,本民族母语文化的传承是关键因素。 “多依奥依纳”是撒拉族地区传统的民间剧目,主要流行于青海循化孟达乡与黄河沿岸撒拉族地区,亦出现在新疆、甘肃等撒拉族集中居住区。“多依奥依纳”是撒拉族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与生动描述,也是撒拉族悲壮、坎坷而光辉的历史的重现,主要在撒拉族的婚礼上表演。目前,骆驼舞主要的表演场域是县、省、全国不同级别的文艺汇演,婚礼现场的骆驼舞表演基本消失。 代表性传承人积极传承民族口头传统 在调研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都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积极地维系与传承本民族特色的口头传统。 东乡族艺人马金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松鸣岩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2004年,他创办了培养“花儿把式”的学校,无偿教授演唱“花儿”。在演唱与表演中,马金山整理了《三国》、《杨家将》、《封神榜》、《郑成功》等长篇“花儿”曲,这些曲子现在在甘青地区已经没几个人会唱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调子失传后,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揣摩试唱,才恢复了曲调。马金山还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编写了《松鸣岩原生态花儿曲令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金箫情》等。 在临夏州政府工作的马沛霆是保安族腰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的主要负责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很早就协助国内外学者对保安族文化进行调查,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他创建的“保安族文化网”受到国内外关注,目前正在编撰《保安语词典》。 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传承情况严峻 如今,年轻人中学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少,马金山所创办的花儿艺术学校的学生逐年减少,传唱的人数缩减,传唱的情境消失,仅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缓解东乡族“花儿”传唱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马沛霆希望可以更及时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更大范围推行自己文化保护的理念,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资料搜集与研究。他坦言,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帮助自己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宣扬开来。 保安族著名“花儿”歌手马黑娃自幼演唱“花儿”,并多次参加文艺汇演活动。然而他的5个孩子都不唱“花儿”,他也不允许他们唱。他认为现如今没有适合演唱“花儿”的场合,他本人也只是于1982年至1984年在莲花山参加过三次“花儿会”。可见影响保安族“花儿”传承的主客观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 尽管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但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要发挥多种积极因素,发挥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民族政策对民间艺术的支持,因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态度。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多听听民间的意见,多了解该项民间艺术在人民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和走向,多了解实情,有效地帮助促进该项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