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家”最集中之地 河北省藁城的耿村作为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故事村”,曾轰动一时。 近日,记者来到耿村“大故事家”靳景祥家。老人已经78岁,但记忆力仍旧很好,讲起故事来条理清晰、声情并茂。自1987年至2004年,有关部门已记录并整理出他讲的故事400多篇。1989年,他讲述的民间故事专集《花灯疑案》出版,并因此获得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 在耿村,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小学生,几乎人人都能讲上几个精彩有趣的故事。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讲述家的划分标准,耿村里能够讲述100个故事以上的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就有22位,能讲述50个到100个故事的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有33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23岁。 包罗万象,寓意深刻 耿村的故事大多来源于农村的实际生活,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我们的这些故事也多是听老辈人给我们讲的。”耿村故事家侯果果说。她的故事现在一般也是讲给她的孙辈们听。“碰见年龄小的,我就给讲些动物故事,年龄大些的,就讲传说和生活故事。小孩们听了,或多或少都能受些教育。”据记者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耿村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这应该和故事村的淳朴民风有直接关系。 耿村人的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地方传说也不仅限于本村,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老故事代代相传,代表作品有《砂锅记》、《抗日英雄郭大娘传奇》等。新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展现了耿村民间故事家们蓬勃的创造力。 故事课受孩子欢迎 耿村学校的孩子们每周都有一节故事课,内容就是讲故事,谁讲得棒,谁就会受到青睐。他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类比赛。 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把故事和学科整合起来会收到奇妙的效果。比如,故事和语文结合起来,每篇课文都成为一个故事;故事和美术结合起来,孩子就能够看图讲故事;故事和音乐结合起来,孩子就可以给自己的故事配上音乐。这样一来,孩子得到了综合锻炼,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寓教于乐,两全其美。 但,“比起听故事来,我更喜欢看动画片。”耿村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对记者说。他的这种想法在孩子们中非常普遍。 保持原生态还是商业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耿村故事面临着发展和传承的难题。有人建议建立耿村国际故事节,以故事为媒,发展文明生态文化旅游。但藁城市文体局文艺科科长樊更喜认为:“耿村故事源于当地的农村生活,故事的讲述也是流动的、变异的,如果推向市场,必将面临被改造的命运。”在他看来,如果利用故事村的品牌来开发耿村的旅游,首先是缺乏可观看性。其次,搞旅游接待后,当地村民所使用的语言必将受到改造,在故事情节的讲述上也会有所取舍。如果进行过度开发,故事村的文化原生态必将遭到破坏。 然而,如果不进行商业开发,耿村故事又面临着无人传承的问题。在对几个故事家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耿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很多故事家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然而绝大部分故事家却从未想过用讲故事去挣钱,更未想到靠卖故事来谋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