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大学府 小书店(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北京晚报 袁新雨 参加讨论

    情谊
    毕业后在书店偶遇
    盛世情书店的地址是新街口外大街6号,临街的店门斜对着北师大东门。书店做成了木门的样子,透过匾额下面玻璃门看到的却是一间美甲店。细看之下才会发现美甲店最里面有一道铁门,沿着门内略有些陡的楼梯走下去,便可看见盛世情书店的招牌,还有一股大量书籍存放之地特有的书香味钻进鼻子。
    据说,这家书店本想叫作“盛世”,但是工商注册核准的时候发现跟别的公司重名了,便加上了象征着“大众读书情怀”的“情”字。正是这个“情”字在书香之中为书店加入了一抹温暖。根据书店的老读者蒋骏(化名)回忆,2003年的时候书店还不是这个样子。那年他刚考入北师大攻读文学硕士,对书和书店有一定的要求,自然也听说过在北师大内口口相传的好书店盛世情。他第一次去盛世情时,上下两层都是书店,给他最直观的印象便是“汗牛充栋”。彼时一楼的门面考虑到大众读者的需求,各类书籍都有。但沿着楼梯来到地下,便会发现这里是有志于文史之人的宝库。地下一层不大的空间,摆了好几排书架,上面鲜有重复的书籍。“这些书一看书名,就有要读的欲望。”蒋骏在寝室不同专业同学们的熏陶下,对历史、艺术都有了解,看到盛世情的地下藏书,生发出相见恨晚的感觉。“每一本书都值得买。不过,当时也是个穷学生,就算买一本书都要算计好久。”
    那时店里的几名店员都在地上忙碌,很少来地下,蒋骏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看那些想看而又暂时买不起的书。虽然书店没有座位,每排书架之间空间也很狭小,有时还要侧身避让其他挑书的顾客,但他依然享受与书籍的“约会”。直到今天,蒋骏提起盛世情书店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将这里称为“地下情书店”,因为书店在地下,名字中又有个“情”字,当时同学们戏称这里为“地下情书店”。
    盛世情书店是联结蒋骏和母校情感的重要纽带。“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常回北师大,每次回去都要去盛世情看看。有时甚至不去学校而只来盛世情转转。”工作后,比读书时阔绰一些,蒋骏去学校都要去书店购物,而且是一捆一捆的买,“相当豪气。”毕业几年之后,蒋骏又去逛盛世情,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凑上去发现果然是自己的同班同学。那时大家都忙于工作,通讯又不如现在发达,难得联系。这次在书店的“小聚”确实让人难忘。去年,蒋骏参加毕业十年同学聚会时发现,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每人都提了一大摞从盛世情买的书。聊天时才知道,有一些在外地的同学还常委托在北京的同学去盛世情书店买书。如今,蒋骏住的地方离盛世情很远,他便很少去了,但每次路过附近还是要去书店逛逛:“这或许就是一个真正的书店对周边学子的影响吧。使他喜欢书,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哪怕读书不一定让人功成名就。”
    盛世情现在只有两名店员了,他们是这家店的老板和老板娘,都姓范。老板范玉福是个“大忙人”,从记者到店探访开始就一直对着电脑核对网络上的订单。时不时站起来去书架上确认一下顾客要的书还有没有存货,然后挑出来,准备发货。“就这样,到家还得夜里十一二点呢!”
    有一份网络订单的内容是《日本科幻小说史话》,范玉福告诉记者:“这个收货地址是大学的研究生宿舍,估计是搞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订的。”其实,在盛世情书店的营业额中,网络销售额和店面销售额已经接近五五开,但是范玉福从来没想过把实体店关闭,专攻网店。他觉得守着这么个实体店很踏实,况且还有一些老读者,就爱来店里看看,买走一些书。
    范玉福的读者多是蒋骏这样的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用范玉福自己的话说,“那都是社会的精英”。记者探访书店的时候,正遇上店里有一位北大的老师赶来挑书,不大工夫便挑了两本,在等待结账的时候又挑出一本。从《法国文学家论中国文学》等几本书来看,这位老师应该是个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或者文化研究的教师。说话间,又有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利落地从陡峭的楼梯上走下来,递上一张支票:“老板,这是老师让我给您的书钱。”看得出来,不论是这名学生还是他的老师,都是这里的常客。
    在盛世情书店,不同出版社的图书会有不同的折扣。中华书局、人民文学等出版社的图书打折力度会小一些。因为在范玉福眼中,好出版社的书就该是这个价值。“好马得配好鞍,好书得让好社出。每个出版社擅长的不一样。古典文学的书你就得买人民文学、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的。”范玉福顺手拿起了身边的《三体》说,“这要是中华书局出了一本这书,你敢买吗?你自己就得觉着是盗版!”范玉福说起选书来头头是道,确实,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摆摊卖书的他早有一双选书的火眼金睛:“我那会就开始卖《白鹿原》了,到现在这本书依然是经典。”盛世情书店里摆着的库存绝不是积压,只是在等着合适的读者而已。
    老板娘范巧丽在范玉福的影响下也对自家的书熟悉无比,记者挑走了一本《逝去的风韵——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老北京》,老板娘马上说:“咱们店里还有一本孙明经(1911—1992,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的影集。”只听书架后面传来范玉福的声音:“知道,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那个!”说话间,就把书找到了递到了记者手里。
    虽然现在盛世情书店的一楼租给了美甲店(这家美甲店的租金也是支撑盛世情的重要来源),但是范玉福还是有自己的打算。他想着如果时机合适的话“下狠心,不用多豪华,但起码给读者弄个坐的地方”。范玉福想做个纯粹的书店,继续简单地卖书。他觉得有一些所谓的书吧“外光里虚”,根本不是书店。谈起以后的经营,范玉福很有信心:“虽说实体书店不景气,可咱们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记者离开的时候正是午饭时间,两位店主都没有吃饭的意思。“现在先不吃,等两三点觉得饿了就上去买点。”老板娘解释说。在盛世情书店,就像置身与世隔绝的逍遥之地,范玉福也自得其乐:“这个地方‘与世隔绝’,我也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认识出版社和批发商能进货,跟读者打打交道把书卖出去,就可以了。”诚然,盛世情书店的隔绝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沿着陡峭的楼梯走到地上,就像经历了一场忘却时空的爱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