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杨献平:故乡在等待我的另一种构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深圳晚报 李福莹 参加讨论


    
    《自然村列记》 杨献平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出版
    
    《作为故乡的南太行》 杨献平 著 花城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从2014年开始,著名作家杨献平就开始了对南太行乡村的回望、表达、记述与呈现。对于故乡,他一遍遍地靠近,甚至不断变换书写角度,就是想最大限度地、较为本真地呈现乡村的真实状态。
    2017年4月,他的《自然村列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9月,《作为故乡的南太行》一书也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在其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一个乡村的真实缩影,更能看见一个真诚的杨献平。
    杨献平1973年生于河北省一个名叫莲花谷的村庄,这个村庄位于河北省南部沙河市以西的太行山区蝉房乡境内,多年以后,成了杨献平写作的重要源泉之一。18岁后,杨献平去当兵,在巴丹吉林沙漠一待就是20年,也从此开始了写作生涯,先后出版了《匈奴 帝国》《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沙漠之书》《生死故乡》《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等书,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兼《西南军事文学》编辑。
    乡村在中国的文学表达中经常被视为世外桃源,但杨献平笔下,却写出了乡村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最直接的人性。在《自然村列记》中,杨献平以一系列长篇非虚构作品,着眼于古老村庄及普通人的习性、文化和精神传统,对不同时代下众生的状态做了细致深入的呈现。而《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乡土散文集,杨献平从北方一座偏僻村庄的起源、清末和抗战年代的诸多人与事,写到个人童年时期的村庄状况、成长经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富有诗意。
    10月17日,深晚记者通过微信及邮件完成了对杨献平的专访。他说:“我写下这些文章的角度都是平视甚至仰视的,对于我们的乡亲,那种从上向下的俯瞰,我觉得有伤于他们。我和他们,本质上是平等的,甚至很多方面未必就有他们好。”
    乡村里有一个个枝繁叶茂的童年
    深圳晚报:我也在乡村长大,但很多记忆却已经模糊,尤其是离开家乡后,乡村里的人与事更是不清楚了。但读您的书,非常惊讶于您细细密密、枝繁叶茂的记忆,您是如何做到的?
    杨献平:每个乡村的孩子,都有一个枝繁叶茂的童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童年会越庞大和壮阔。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刻会一种突然被击中的感觉。这很奇怪。我总是以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就已经埋伏了某一些贯穿一生的细枝末节。表面上看,童年不过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景象,可深入挖掘,她就会变得异常深邃和斑斓。令人始料不及。
    深圳晚报:您曾多次描述自己的父亲,他对您的影响有多大?
    杨献平:对父亲,我是从他逝去后才真正意识到一个男人对他的血缘继承人的影响力度的。他活着的时候,我和弟弟通常都围着老娘转,是忽视父亲的。而当他去世,我忽然发现,不管男女,一个人的核心支撑力,看起来是母亲,实际上是父亲。这话不一定准确,也可能是个案。也并不是说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就小。我父亲是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农民,他不狡黠,更缺乏生存智慧,常被称为老实人、好人。我觉得能作为他的儿子,真是三生有幸。
    深圳晚报:您说,想以文学的方式,让“南太行”成为更多人的乡村,当然也包括普遍的人心人性,特别是时代在一个具体乡域和具体人身上、精神和灵魂上所投射的影子与留下的痕迹。
    杨献平:任何的乡村都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组成部分。从前时候,我觉得南太行乡村就是那么一个地方,其他乡域可能有所不同。事实上。天下村庄、人居点,本质上是无比雷同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怎样的写作,你的对象永远是人,以及促使人在具体的生活和命运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凌厉和惊艳的东西。
    乡村里生长着丰饶奇崛的人与事
    深圳晚报:关于“南太行”,《自然村列记》之后的书是《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部作品?
    杨献平:《作为故乡的南太行》也是散文集,这本书是林贤治老师责编的,当然还有秦爱珍老师和现在的邹老师。出版周期比较长。但我还是满心欢喜。林贤治老师的严谨认真,尤其他判断力和思想力是我敬佩的。秦爱珍老师在编辑本书时候,也给予了肯定。现在的邹老师也极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本书有他们三位过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荣耀了。
    此外还有一本,目前书名还没确定。也是写故乡南太行乡村那些丰饶而又奇崛的人事的,依旧加强了虚构的成分与命运感。可以说,这几本书,使得我基本完成了对2000年前故乡的追溯、怀想和呈现。
    深圳晚报:关于乡村,非虚构的书写方式目前似乎成为一种“主流”。您是否有考虑过,在您的乡村基础上,进行虚构的文学创作?
    杨献平:这些年来,对于故乡乃至其他文学题材,我一遍遍靠近和不断变换角度书写的目的,都是在进行一种必要的练习。练习的根本目的,是想积攒一种能力和力量,有朝一日能够写出一部大的、爆发力和覆盖面更深的虚构作品。
    所谓的作家,最重要的能力和标志,就是虚构的能力与想象力,还有思想洞见和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写作,就是要创造一个世界,建筑一座纸上的宫殿,让人进入之后,可以触摸和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一切,也能够让人的精神,内心和灵魂都暴露出它们精细的纹理和匪夷所思的光晕来。
    我的南太行故乡虽小,可它也是繁茂的、奇异的、光灿的,也必定是嘹亮的,丰饶的。它在等待我的另一种构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