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苏轼全集编撰的集大成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众多的明星,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在某种程度上,苏轼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皆有极高造诣。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居四家之首。苏轼是宋代文人画的代表,善画枯木竹石,创造“朱砂竹”画法,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苏轼的文学成就更令人惊叹,诗词、文赋、策论,样样精通,传世数量居北宋作家之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苏轼的诗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现存诗约两千七百多首,举凡社会政治、山水田园、风土民情、咏物寓志、抒情述怀、咏史怀古、评书题画、谈禅说理、赠答酬唱,无不涉及。苏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雄杰之旷达,也有幽怨缠绵之细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故叶燮《原诗》云:“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抽右旋,无不如意。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为李杜之后又一大家。
    苏轼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洗唐五代词绮丽柔靡的风格,提高了词的境界。苏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将词笔触及广阔的社会人生,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打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对词的形式、内容、风格都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词数量虽少于诗文,但在两宋词坛也名列前茅,蔚为大家。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健将,继承欧阳修,推广平易畅达的文风,将宋文引上正道。苏轼传世散文四千多篇,涉及策论、赋铭、书牍、杂著、题跋、笔记等,“雄视百代,自成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引《御制文集序》)。苏文汪洋恣肆,雄辩滔滔,随物赋形,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强调“有为而作”,要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李涂《文章精义》云:“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杨慎云:“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三苏文范》)苏文成为后世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范文,南宋初甚至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
    苏轼还是北宋著名的经学家。晁公武指出:苏轼“自言其学出于其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也。”(《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他继承乃父遗志,与弟苏辙合著《苏氏易传》(又名为《毗陵易传》)。苏轼“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瞑目无憾。”(《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一)《四库全书总目》云:“《苏氏易传》推阐理势,言简易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辞博辨,足资启发。”明人焦竑编有《两苏经解》。《苏氏易传》在易学史上以义理闻名,在宋代易学中独树一帜,后人多有好评。宋陈造《题程氏易传》云:“程氏之学与苏氏角立,通儒硕士不可偏废。予得《苏氏易传》,又得是书,翻绎阅诵,多相发明。予所谓不可偏废者,非然欤?规得善本,正其漫灭讹舛而藏之。”(《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一)
    苏轼还健在时,已有人搜集他的诗文编辑成册。有宋一代,各种苏诗刊本就有二十余种,搜集、编撰、注释苏轼集的人源源不断,如赵次公、程縯等四家注,后又有五注、八注、十注,南宋则有署名王十朋的百家分类注。流传至今的宋刊有诗文合刊《东坡集》、《东坡后集》(残卷),选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卷),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卷),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宋刊赵夔等撰《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卷),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撰《注东坡先生诗》(残卷),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卷),宋黄善夫、宋泉州刊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元代有熊氏刊、刘辰翁批点《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明代苏轼集甚多,著名的有明成化刊《东坡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茅维《苏文忠公全集》。清代著名的苏轼集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一百零三卷、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五十卷。

民国时期,虽逢多事之秋,民生艰难,但印刷、出版苏轼集的文化事业仍未中断,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苏东坡集》、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上海文瑞楼出版施国祁注、邵长衡删补《苏文忠公诗集》四十二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三苏文集》,国学整理社出版《苏东坡全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轼、王安石被卷入儒法斗争,苏轼集的整理遂告中断,鲜有苏轼集出版。改革开放后,兴起搜集、整理古籍的热潮,苏轼集的整理出版也出现了新局面。陈允吉先生校点《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是文革后较早出现的苏轼集整理著作。孔凡礼先生点校、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五十卷(全八册)(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苏轼文集》(全六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搜集广泛,校订精审,沾溉学林,居功至伟。其后,各出版社纷纷出版苏轼集,如:
    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苏东坡全集》(上下册),(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宋)郎晔注影印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上海书店1989年版;
    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苏东坡全集》,珠海出版社 1996年版;
    席子杰、迟双明遍《中国古典名著·第十九卷·苏东坡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苏轼全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王文诰注、于宏明点校《苏轼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全六册)(冯应榴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苏轼集》,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宋)施元之、顾禧注《注东坡先生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苏轼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此外,香港、台湾、日本均出版了多种版本的苏轼集,不一一列举。
    各种苏轼集良莠不齐,各具特色。如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简体横排,方便当代读者阅读;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效仿古人,按经史子集归类。有的苏轼集未注明所依版本,直接用简体印刷;有的存在版权争议;有的校点粗疏,错误百出。
    除搜集、整理、出版苏轼集外,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研究、评价也是历代学者热衷的事情。各种诗话、词话、文话,都离不开苏轼。明清时期,研究、评论苏诗成为流行的文人雅兴,查慎行、赵翼、纪昀、翁方纲等大学者都对苏诗作出极高评价,认为苏轼是继李杜之后的大诗人。曾枣庄先生将古人的苏轼评价做了汇总,出版《苏词汇评》(曾枣庄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苏诗汇评》(共四册)(曾枣庄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苏文汇评》(曾枣庄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经过这么多年的搜集整理,苏轼的作品基本收录齐全。对苏轼作品的评点,也已经汇编成册。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里有《编年总案》四十五卷、《编年古今体诗》四十五卷,对苏轼的作品做了较为准确的编年。孔凡礼先生还撰有《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年版)。这些著作,为我们研读苏轼提供了极大便利。
    但苏轼集的编撰仍有待完善之处。按文体编集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东坡乐府》,不能见苏轼作品之全貌。虽说苏轼的作品基本网罗殆尽,但仍不时有新发现。比如,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文集》,未搜集佛藏里的苏轼佚文,殊为遗憾。对苏轼作品的汇评,难以看到原文全部。诸多苏轼集未有编年,而年谱却仅有作品标题。如果能将苏轼全部作品包括近年来的辑佚集为一体,按照编年排列,典奥晦涩之处有注释,文后附有评点,岂不大大方便读者,使苏轼集臻于完美?但此项工作任务繁重,真正做起来,极为困难。在以论文、著作数量评价学者科研成就的今天,尤为艰难。
    没想到,这种集辑佚、总成、校注、编年、汇评于一体的苏轼总集,居然编辑出版了。这就是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教授任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苏轼全集校注》。这套书,真乃苏轼全集编撰的集大成者。该书皇皇八百余万字,全二十册,大三十二开,精装,繁体竖排,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功能最齐全的版本。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得到孔凡礼先生和中华书局的授权,遵守学术规范,不掠人之美,避免版权争端,维护了斯文尊严。该书体例精密,校勘谨严,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权威、功能最为齐全的苏轼全集校注本。
    该书以孔凡礼点校本《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和龙榆生笺注本《东坡乐府笺注》为底本,对苏轼全部作品进行系年、辨伪、校勘、注释、集评等工作,订讹匡谬,补罅删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开拓,考订编年、征典释义、探究本事,均有创获。苏诗、苏词在旧注基础上另作新注,使大多数今天的读者能毫无障碍地阅读理解作品;苏文因篇幅巨大,历代鲜有注释,该书为绝大部分作品首次自作新注。概而言之,该书对苏轼的诗、词、文作了“五通”工作:通收、通校、通注、通编、通评。
    一、通收。在中华书局版苏轼诗文及商务印书馆版苏词的基础上,又做了辑佚工作,补充了一些前人未曾发现的苏轼作品。辨别伪作,剔除了一些误入苏集的作品;凡他人文字混入苏集者,经辨订考实,则于校记中说明。苏轼文集多他集互见者,校注于底本未及处,一一列出,或详辨其所属,或仅列其所载。
    二、通校。底本校勘成果卓著。该书承用底本校语处,一律加以说明;凡于异文判定有取舍不同处,皆出校记。同时也校正了中华书局版与商务印书馆版的不少失校之处;校勘与注释相结合,根据文意去取。
    三、通注。苏诗、苏词是在旧注的基础上另作新注,补罅删芜,订讹纠谬,释词解义;苏文参考《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注释,大多是首次作注。注释范围包括人名、地名、典章制度、史实、事件、典故、僻难词语以及与解读该篇内容有关之一切因素。对旧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且订讹匡谬,补罅删芜,在编年考订、征典释义、探究本事、交待背景等方面创获颇多。注释旁征博引,释古典与今典相结合,务求疏通文义。
    四、通编。编年考订为该书重点。注释之第一条,先提出系年结论,然后详列理由和证据。该书参考前贤时杰的相关著述,如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傅藻《东坡纪年录》、王文诰《苏诗总案》、孔凡礼《苏轼年谱》、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邹同庆等《苏轼词编年校注》。该书对苏轼绝大多数作品进行编年,尤其增补校正了大量苏文的编年,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属首次编年,发现颇丰,堪称一部北宋中期的文学编年史和文人交往录。文后附录主要征引与该文本事(即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主要引乌台诗案与宋人笔记别集。
    五、通评。自宋以来,各种著述中对苏轼作品作记述、议论、评价、赏析之文字繁多,于解读苏轼作品,颇有裨益。集评主要征引古人对该文写作旨趣、艺术技巧、风格特点、文学价值等方面的评论资料。在博览前人评析的基础上,对其中见识卓荦、富有代表性者予以采集,凡涉评析鉴赏者为“集评”,凡记述相关背景有助理解者为“附录”,这些对于进一步研究苏轼及其作品,颇具参考价值。所收材料涉及总集、别集、选本、笔记、诗话、文话、目录,旁及佛禅文献。在博览前人评析的基础上,对其中见识卓荦者予以采集,颇具参考价值。
    《苏轼全集校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高质量的苏轼诗、词、文全集,同时也为苏轼研究、宋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部可资凭借的资料。
    回顾该书的编撰历程,令人感慨颇多。由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几代学者共同参与的《苏轼全集校注》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于1982年,直至2004年全部完稿,历时二十二年。若迄至全书2010年出版,则耗时二十八年。这是第一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集评的大型古籍整理著作。该书是古代作家别集校注中规模最大、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大的项目,浸透了作者的心血,体现了作者的学术眼光,对推动苏轼和北宋文学研究、推动其他古人别集的整理出版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编撰此书的过程中,编成了《苏轼资料汇编》,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可谓一举两得。
    1993年9月,由张志烈、周裕锴赴广东省惠州市,与市委宣传部签定合作协议,提供编辑经费,成为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学术研究合作的典型。鉴于编集工作越来越繁重,人手不够,1995年,编撰领导小组决定聘请外校学者参与,先后有四川大学、西南师大、四川师大、乐山师院、江苏盐城师院的苏轼研究专家加盟到编撰工作中来,极大地提升编集速度,并且保证了质量,树立了高校合作的良好范例。
    《苏轼全集校注》是集几代学人之功而完成的一项艰巨而浩大的文化工程,是对苏轼及苏集的总结性而又同为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的编撰,受到从四川大学到教育部、国家出版基金的各类支持。1995年10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苏轼全集校注》为“九五”立项规划项目。此后,该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燕赵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四川大学“九八五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项目、四川大学“二一一工程”中外文学与俗文化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巴蜀全书》精品系列项目。没有各界的大力支持要想完成如此巨大的编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而此书获得的多项资助,也恰好说明其价值所在。
    苏轼学问海涵地负,其全集涉及知识面极广,举凡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博物学、地理学、医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因而校注难度极大。该书因成于众手,良莠不齐,所以在校正字词、引用数据、处理注文、统一体例等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待收集读者意见后再版时一一修订。
    [作者简介]许外芳,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副教授,发表过论文《论苏轼的净土信仰》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