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佛性即是生命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复旦大学出版社 沈善增 参加讨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于今方知,就是一般的读书,恐怕也要经历这样的三个阶段。
    近日因写作的关系,重读《坛经》,就有“回头蓦见”之感。惊喜之余,更甚庆幸。如果此番不读,则就可能将对《坛经》与禅宗的误解与疑惑在心中一直保留到死。《坛经》与禅宗是不怕误解的,耽误的还是自己。
    最早对禅宗发生兴趣,是在三十年前。《上海文学》刊登了奥班恩(澳大利亚画家、艺术教育家)的《艺术的涵义》一书的摘要,他引用禅宗“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来阐发他的艺术主张,“每个人生来都是艺术家,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实现了他们的潜力……艺术家的稀少不是因为他们是特殊的天才,而是因为其他人不会或不愿意冲破他们头脑中的各种障碍,也是他们不会或不愿意对自由和责任谨慎地作出反应。”他的话引发了我的艺术观的剧烈转变,也引发了我对禅宗的强烈兴趣。不久以后,中国就兴起了一股禅宗热,我于是读了《坛经》、《五灯会元》、《禅外说禅》(张中行)、《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等大量的禅宗与介绍禅宗的书籍,以后又读了佛经和介绍佛学的书籍。但在我自觉对佛经有所“解悟”后,对禅宗说的“顿悟”还是不甚了了。通过坐禅或参话头以后“桶底脱”,见到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开悟后的禅师描述的“见性”的境界,对照佛经,好像至多是二禅天境界,离开佛境界远着呢,是见到了说不出,还是这些禅师的体证本来是错认?《坛经》我翻阅过几次,但这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这次读,却像眼前去了一层翳,一下子看得明明白白。六祖惠能明明白白的说,“悟”就是“入佛知见”,也就是认取佛的认识。什么认识?就是“众生皆有佛性”。所谓“佛性”,按照我的理解,译成现代名词,相当于“生命力”。再大再高级的生命体,再小再低级的生命体,使它们成为“生命”,就因为它们具有生命力。从凡生命体都是生命力的体现的角度说,众生命是平等的。但为什么人不能像佛一样具大自在,有求必应,随心所欲呢?就因为人被自己的知见(观念)所局限,不信生命力是无限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堇”。从“知见”上立说,只有“佛心”和“众生心”两种,而从境界上说,从凡夫到佛不知有多少台阶。惠能要人顿悟,就是要学佛者不要在名相(概念)、逻辑上多纠缠,把功夫用到“行”上去。行什么?“行十善业”、“行六度行”。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一般的修行不同的是,禅宗修行善业、做善事,也不着相,因为一着相你又生出种种计较,又受局限了。
    机缘凑巧,收到潘肖珏的新书《女人可以不得病》。粗粗翻阅,发觉这本现身说法,讲自己如何调整心态,从癌症的魔影下走出来书,正可以看作认识自身生命力的无限性的极好例证。所以,不管你是否参过禅,禅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你的观念,就可能改变你的生活、生命,这是惠能借“禅”要告诉我们的。这生活的真理、生命的真理,不管我们称它是什么,我们其实是非常需要它的。
    (作者系上海作家协会作家)
     (本文发表于《新民晚报》2008年3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