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郑重推荐姜晓彤的长篇新作《你可曾爱过》(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版),并说读了这个作品一定会对正在崛起的“80后”与“90后”有新的认识。这个理由很是动人,于是我就抽空拜读了姜晓彤的《你可曾爱过》,读过之后确实有一种异样的感触。最突出的感受便是“与爱一起成长”,而这正是姜晓彤此前出版的一部作品集的书名。由此可见,我的阅读感觉与她的写作旨趣,还是有一些契合的。 生于1989年的姜晓彤,如今仍在英国某名牌大学就学,这个15岁上就远渡重洋的后“80后”,在很多方面都不法常可,让人称奇。她研修化学专业,已从本科读到研究生;但酷爱文学写作,近年已出版了3部作品。她出身于工薪阶层家庭,却把在外打工挣取的10万元钱用来设立“彤心基金”,以为西部贫困缺水地区的母亲建立水窖,为此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特聘为“中国环保基金小天使”。从为人处事上讲,姜晓彤这个“80后”确乎不同寻常,让人刮目相看,但作为一个写作者,还是要看完成的作品本身,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文学才情。那么,她的这部《你可曾爱过》的小说,是否也会像作者本人一样出色而脱俗,给人带来异样的惊喜呢? 答案是肯定的。《你可曾爱过》这部作品,看起来仍是以校园为场景、学生为主角的一出青春恋情剧,但在叶婉茹与杨洛的情感纠葛中,却埋设了作者对于时下都市爱情的许多思考,并通过爱情的碰撞与磨合,力图探寻爱情的本义与真谛,许多意蕴都颇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个出自“80后”作者之手的爱情故事,不只是曲婉感人的,也是隽永启人的。 乍一看来,女主人公叶婉茹——这个家境优裕又“能唱会跳”的大二女生,与另一所大学的大三男生杨洛相识并相恋,与一般的青春男女的校园恋情别无二致。但接下来,随着各自的心扉不断打开,尤其是情感交往的逐渐展开,这个看似寻常的故事,渐渐地就有些不同寻常了。 首先是已出落成“微笑女王”的叶婉茹,其实也有难言的过往,那就是中学时候遭遇煤气中毒差点死去,刚上大学又因抑郁症割腕自杀未遂,这些使她的初恋男友借口甩了她。当她把这一切如实讲述给杨洛时,不善言语的杨洛不仅特别同情与理解她,而且更格外地关爱和细心呵护她。从此,这个以“微笑”做面具的女生,真正做回了原本的自己,也更加深爱懂自己也爱自己的杨洛。如果说坦诚相见和相互理解使叶杨之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的话,那么,杨洛因忙于每个周末做家教挣学费,无暇陪在女友身边,而叶婉茹又在同学聚会时联系上初恋男友崔明宇之后,他们之间的爱恋发展,就经历了更多的考验和磨练。如果说杨洛与叶婉茹在为数不多的相聚中,总能以种种细小的关爱与体贴使叶婉茹备感舒心,多少弥补了他不在身边的缺憾的话,那么,杨洛去往东北某企业实习,与某女职员一起工作、一块吃饭的情景与场景,让叶婉茹先在电话里听到,又在杨洛实习单位里看到从而造成误会,便使他们的恋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恰在其时出现于叶婉茹身边的富家子弟于乐,向她频施手段,释放爱意,使叶婉茹有些不知所措,而杨洛因看见于乐在叶婉茹身边误以为她移情别恋,他们之间已现裂痕的恋情更是濒临危机。但因为他们二人的相恋建立于相知的基础,彼此也没有真要放弃对方,终于在相互惦记的内力驱动下,又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当他俩在麦当劳店里不期而遇,杨洛买来两筒冰淇淋,把一支送给叶婉茹时,叶婉茹哭着,“放下手中的冰淇淋,踮起脚,迅速地用双手环住杨洛的脖子,死死地缠住他”。作者写到这里时感慨道:“也许在旁人看来,这两个人不过是一对正在热恋的情侣,但是对杨洛和叶婉茹来说,他们是彼此能够相信爱情的理由。”这里的“相信”,一语切中腠理。他们由起初的彼此“相信”走到了一起,又由“相信”的误解出现危机;后由于排除了误解,又回归于“相信”。相信与诚信,成为他们之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始终系连着两个青春心灵的内在纽带。 作者经由叶杨之恋,还想表述的一个意思是,“最现实的爱情,不是选条件最好的那个,而是最适合自己的”。正是觉着杨洛既理解自己又爱恋自己,家境优裕、条件超好的叶婉茹在初恋男友、富商男士的相继追逐之中,未被诱惑,更未动摇,她所追求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份现实爱情”。而杨洛在知道叶婉茹患有精神病史后并没有嫌弃她,在知道叶婉茹出身富户,家产万贯之后,也没有失色与失态,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惊不诧,不卑不亢。他们所看重的,都是对方本人,是本人个体。他们互相都是这样,“他们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摒弃了一切外在因素的爱恋,称得上是纯真又纯粹的真爱。这在今天这个越来越讲求实利的社会,越来越欲求无度的时代,都是极不容易做到的。套用“裸婚”的说法,姜晓彤在这里所倡扬和推崇的,实际上是剔除了一切外在因素的“裸恋”。这种超然的“裸恋”,出自于这个时代和这一代人,委实让人备感欣慰。 我以为,姜晓彤在《你可曾爱过》一作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超尘拔俗的爱恋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于她自己的爱情理想的文学演绎。纯真的人物、浪漫的情景、高蹈的情趣,让人觉着像是在观赏一部青春偶像电视剧。但人们在阅读时并不觉着失真和虚假,甚至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被感动,这既在于作者以大量的生活化细节使人物的青春与爱恋充满了成长的真实与真切,更在于作者投注于这些人物与故事的情感至真至诚,让人们在悃愊无华的情感流淌中得到浸润与洗涤。人们宁可相信这既是真实的,也是可能的,因为这是那样美好、那样理想。这样的一个艺术效果,正是作者所希望达到的,姜晓彤在“后记”里谈到这本书她想达到的意义时曾说:她希望和她的读者,“不只是分享一个故事,还希望唤起人们心里暗藏的故事”。这样的一个预想,她是切切实实地实现了的。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姜晓彤在《你可曾爱过》中表现出来的别具手眼的写作才情,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她的叙事文笔与对话语言,既无繁文缛节,也不拖泥带水,都是以简洁的语言与畅快的节奏,力求表达灵动的感觉与活跃的内心,更为注重内在情绪的描述与揭示;她的故事构筑与情节铺排,多运用小误会、小纠葛、小穿插、小情趣等日常生活元素,这些既使故事富有血肉又起伏有致,并使人物的情感世界既显波澜又丰盈充沛。而她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也恰恰正在这里,那就是她常以误会的手法营构情节与推动故事,使作品多少含带了一些戏剧化的意味,乃至电视剧的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敛了作品作为小说所特有的艺术真实。注意克服这种写作上的小瑕疵,应是作者今后的功课之一。 姜晓彤的为人处事让人不无纫佩,姜晓彤的为文写作也让人为之惊异。可以说,姜晓彤和她的《你可曾爱过》的登台亮相,不只表明她个人的写作又有新的斩获,它还让人们由此看到“80后”们在生活中与文学中的茁壮成长,以及他们的登高能赋和后来居上。而这种标志性的意义,无疑更为重要,也更合人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