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文学:批评的迷茫与清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目前,学者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与对纸质文本的研究相比,连起步阶段都不算,因为相比纸质文本丰富的研究内容与确定的研究对象而言,网络文学研究甚至连研究内容是什么都还未厘清。是关注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还是倾重于网络文学的赢利模式?是关心网络文学的语言等外部形式,还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是关心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还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写手”群生态?……不一而足的关注对象,各说各话的研究现状,造成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碎片化、不系统甚至驳杂的尴尬局面。那么,面对网络文学这个“庞然大物”,要如何下手?
    批评与创作存在隔膜
    谈及网络文学时,一个不协调的现象我们必须直面:文学批评理论造诣深厚的评论家们,面对着一堆由“土豆”、“蕃茄”所写的作品,只能“望洋兴叹”,批评家们所一贯熟知的“从人物、结构、主题到意象、无意识、叙事模式,文学批评的众多术语只能空转”。网络文学批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巨量的产出外,还有一个就是评论家与网络写手之间的联系断裂。一般而言,在纸质文本的世界里,一个作家要想进入批评家的视野,需要一级级地崭露头角的过程,这就为批评家进入其文本批评提供了线索。面对作品,评论家们需要知作者而论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批评的铁律。而这个为传统纸质文本批评所证明的批评套路,在面对海量的网络文学与不时冒出的命名杂乱的网络写手来讲,基本很难实现。网络写手是什么?他们隐身于网络背后,随时在网络中产生,也会在汗牛充栋的网络文学中瞬间消失。对于他们,无据可查。因此,“知人论作”很难操作。
    另外,网络文学所追求的认可度与传统文学所追求的认可度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传统文学作者注重的是在文化舞台上扬名的话——为了扬名,他们更加注重获奖、声望以及批评家的认可度及关注度,这些决定了他们必须一方面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语言的修辞问题;而网络写手所追求的并不是这些,他们的名字五花八门,他们只关心文本的点击率与阅读量,更进一步讲,他们更关心的是入账多少,直接与金钱收益挂钩,这与传统精英文学所追求的背道而驰。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读者追求的是“奇”,即离奇的情节架构,注意情节的跌宕,而每日更新背后的运作模式以及动辄几千章节的巨大体量,让很多作品的阅读只是一个追新的过程,读者更多关注情节的发展,而忽视了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深度等传统文学评判所追求的内容。
    语言粗糙、注重情节等是现在批评家对网络文学的批评重点之处。网络文学实时更新的写作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使读者以及写手们更注重情节,甚至情节居于整部小说的主要地位,情节遮掩了内容。对于已经面世的网络文学批评文章,很少谈及内容。为什么呢?一是网络文学需要超级强度的阅读量,对于一向习惯于传统阅读的批评家来讲,这不是他们所擅长的,即便强迫阅读,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网络写手的产量之巨,让有心研究网络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研究者望而却步。阅读尚不能完整,何谈研究?而个别谈到网络文学内容的评论文章,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这就是我们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在大多数研究网络小说的论文中,由于阅读量不足而导致的人云亦云现象比比皆是,缺少全方位触及网络文学的精品力作。
    笔者曾在《去除批评的“自我言说”》一文中,指出批评与创作逐渐隔膜的现象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理论与批评发生错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批评与创作不再对话,而是各说各话。这种现象在纸质文本时代表现得还不突出,但网络文学批评却将这种现象凸显出来。网络写手与批评家各行其是,写手只管写自己的作品,至于自己的作品批评家们如何评价,根本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因为,网络文学赖以存在并得到收益的决定因素在于读者,批评家的作用在这里完全发挥不出来。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否则,当网络文学成为新世纪文学发展的重要一极时,评论界却不能对之作出应有的回应,这是一种遗憾。没有批评和甄别,网络小说有可能成为贻害读者的一剂诛心毒药。
    网络文学呈现“青年化”倾向
    一直以来,网络文学批评都停留在对网络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因为网络文学内容量的巨大,没有人愿意将时间完全耽搁在毫无意义的网络文学阅读中。这是一个悖论。既然想做网络文学批评,我们就得知道网络文学到底说了什么。不做网络文学的文本阅读,根本不可能知道网络文学与我们所阅读到的纸质文本的内容区分在哪里!截至目前,笔者对网络文学已经持续进行了四年的阅读。这种持续的阅读包括阅读已经完本的网络小说和每天“追更”。而且,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小说,笔者一直对网络文学中涉及“医生”、“丹药”内容进行阅读。此类小说如《特种神医》、《逍遥军医》、《风流医圣》、《神医》、《首席御医》等。通过这四年的类型阅读,笔者发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青年化的写作,其所表现出来的恣意宣泄以及另类世界观、价值观值得批评界予以引导。
    网络写手的组成以青年为主,其中,“80后”是主力军,而“85后”、“90后”也开始崭露头角。“80后”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使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彰显个性,具有“很我”的风格。网络写手多半伴随着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动漫以及网络游戏而成长。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学习背景,造成了网络小说不同的内容表达。网络文学的内容与其写作者表现出了极其相称的青年特征,具体言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才子佳人式的“后宫”模式;落魄才子的“现代逆袭”;无所不能的全才;个人强则国家强的个人英雄主义;独生子女式的社会关系;唯我独真的价值判断;乐观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非敌即友的“二分观”。这几个方面单就每一个方面而言,都有着明显的青年化倾向。
    肆意宣泄的内容展现另类价值观
    所谓才子佳人式的一夫多妻制,是指在网络小说中,主人公身具“郎才”的特点,而具有美貌的女子,不管出身贫困,还是富贵之家,都愿委身于他,这就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模式。但不同的是,网络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与一个佳人互订终身,而是与众多佳人互相爱慕,而且,这众多的佳人们还自觉地互相协调、和睦相处,共同辅助男主人公(如《逍遥军医》)。才子佳人模式素来被历代文学所表现,但网络文学中所出现的才子佳人模式的一夫多妻制的后宫式模式,是明显的媚俗模式,这与传统文学经典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处理方式上大相径庭。没有了富有内涵的爱情桥段,网络小说也就沦落成了只为收益而与“众”同乐的庸俗之作。这反映了青年一代处理此种情爱方式的态度,值得从社会学角度予以反思。
    一般认为,青年更容易接受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判断,比如他们更爱圣诞节,而轻视春节。实际不然,在医药类小说中,主人公或是黄帝之师岐伯附身(如《风流医圣》),或是身具古医术传承(如《特种神医》),更有甚者在主人公的脑海中寄生着一个古代超级医师。他们在现代,面对各种病症,以针灸、中药等处理各种现代医学(更多的是指西医)解决不了的癌症、风湿病、心脏病等,同时,也以医术扬名世界。在网络小说中,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传统中医的复兴,正代表着青年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期盼,但这种期盼更多的是乌托邦似的幻想,与现实相比附,巨大的落差更增加了对于现实的不满,而不是像一些评论家所提到的具有积极的正面激励作用。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们看到,网络小说的内容观有着青年人的特色,他们在小说中快意恩仇,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过于简单的想象和落实过程,过于强调个人强则国家强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过于弱化政府管理功能等简单化的处理模式,与现化社会所要求的公正、公平以及和谐等不相符,这是网络文学批评在内容批评中应该重视的。
    面对“庞然大物”的网络文学的挑战,文学批评家们不能一味坐等,应该积极迎战。希望有更多的评论家也将侧重点从纸质文本转向网络文学的批评,那将是对新世纪文学一个巨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