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以师道之光照亮中国经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高海涛 参加讨论
《师道弯弯》是作者商国华的又一长篇力作。在此之前,他的文学写作从未离开过工业、工厂和工人,包括他获全国大奖的小说《我们走在大路上》和电视剧《大路上》。工业是他的底色和标志,他是工业的歌手,工厂的叙述者,也是沈阳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因此对商国华来说,《师道弯弯》堪称转型之作,或者说是他出人意外的作品。去年夏天在杭州,当他和我谈起这部长篇的基本框架和构思的时候,我并没想到他会完成得这样快,但我想到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句子:“夏天来得出人意外,下阵雨的时候”——我们从工厂来到了校园。 教育神圣,润物无声,文学应该怎样书写校园和老师?特别是像商国华这样的作家,他的笔下一向是工厂林立、机器轰鸣,如何写好斜风细雨、小桥流水的教育题材,这是个考验。而当我从电脑上读过这部洋洋四十多万字的长篇文本,一种先睹为快的感觉让我确信,作者并没有辜负这个题材。于是我随手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座北方城市的重点高中,联系着校园内外多少期盼的眼神,牵挂的心绪,乃至家族往事,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作者以现实主义的锋芒,理想主义的视野,中国叙事的情怀,塑造、讴歌了敬俞书等优秀教师的人格形象与精神魅力,也写出了一群豆蔻年华少男少女的心灵史。这是市场化语境中的教育诗,互联网时代的成长小说。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有许多热点或焦点问题,那么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就像热带雨林,显然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风景之一。美国作家冯尼古特曾说过:“美国的高中,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接近美国经验的核心”。其实美国的教育资源是很充裕的,与中国的情况不同,但尽管如此,也同样可以说,中国的高中,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接近中国经验的核心,特别是重点高中,则几乎是中国经验的缩影和摹本。 所以在《师道弯弯》中我们看到,德才中学不仅花红草绿,环境优美,也仿佛辉耀着整个城市的一角天空。而且我们也不难理解,一部仅仅以高中校园为背景的小说,却能通衢四方,承接上下,接通着百姓悲欢、万家忧乐,具有了表现社会时代生活的全景性。实际上,这个重点高中的校园是在一个群体事件中进入读者视野的,这种一般在涉及重大社会矛盾及民生诉求的官场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才常见的激愤、汹涌的场景,不仅让教育资源问题显得突出,也为小说文本赋予了特殊的叙事张力,可以说整个故事是从高潮开始,到巅峰结束,有一种况味别传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小说的现实品格和锋芒,正在于直面当前的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资源问题,还有教育生态问题,而教育生态又是和社会的整体环境,以及转型时代的中国经验不可分的,社会的浮躁心态让校园小路的绿荫不再清凉,社会的功利化、市场化追求也让老师们的脚步难以淡定。在学校不认真教课,一心到社会上补课挣钱,并以此形成特殊的行当和利益链,白晓兰就是这种师道崩坏的信号和符号,而副校长周源平不择手段,一心往上爬的行径也同样是与师道传统格格不入的,甚至危害性更大。市场化思维、官场化思维和所谓的“人生起跑线”思维,这可能是当前教育问题的基本症结所在,而小说对这些的揭示可谓爱憎分明,真切深刻,笔力所及,直指世道人心,可以说,《师道弯弯》对教育现状的总体性把握和所呈现的现实感是发人深省的。 但小说的真正不同凡响之处还不在这里。商国华是紧跟时代并对生活怀有赤子之心的作家,他总是善于从热点中看到主旋律的颤动,从焦点中发现正能量的生长。《师道弯弯》最让读者心动的地方,也许不在于揭示而在于建构,不在于疑虑和反思而在于讴歌和塑造。小说最难能可贵的表现,是当整个社会,包括普通群众和知识精英,都普遍对中国教育表示失望和不满的时候,作者却能在痛苦的忧思中抬起头来,以极大的真诚,托举师道之光,张扬理想精神,塑造了敬俞书这样一个优秀教师、教育女神的形象。 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形象。在当代文学的画廊里,也许只有《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能够与之相比。外国文学中,前苏联的《乡村女教师》、日本的《二十四只眼睛》和美籍爱尔兰作家弗兰克.麦克特的回忆录《教书人》(Teacher Man)或可作为比较和参照。敬俞书是在世纪之交的高中校园,作为一名班主任,坚持教书育人、有理想、有信念、有作为的优秀教师的代表,她既有传统美德,也具备新人素质;她既是典型的,也是象征的,简言之,这个人物之所以让人觉得可亲可敬,或者说,她之所以能受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欢迎,就在于她身上集中体现的师道之光,含辛茹苦,勇于担当,敢爱敢恨,美丽善良,她就像呵护每一片绿叶那样,关心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纯净的眼睛,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长。  当然,敬老师的形象也并不是“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还有方校长、钟老师等众多优秀教师和她站在一起,但就人物塑造而言,这个女教师的形象显然更为真实丰满。与这个形象相辉映的还有她的学生们,这些少男少女从行动到语言都更具有时代和群体的特点。他们构成了一组可爱的青春群像,而每个孩子不仅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背后也都有他们家族的情感历史。无论是黄朗朗、刘西威、程素素还是狄迪、棕熊或柳佳佳,他们的成长故事都可圈可点,这其中有个性的发展,心智的成熟,爱情的萌发、友情的变奏,也有责任、勇气、同情心和想象力的升华,这就是敬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让人坚信,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承担起民族的未来。 而这样的故事同时也是北方故事、中国故事。说北方故事,是指小说在语言、结构和人物塑造手法上,具有东北文学的鲜明特质。说中国故事,也不是泛泛而论,比如家族史叙事的特点,小说一开始就牵涉到了多个家族的历史,或悲欢离合,错综复杂;或爱恨情仇,纠结难辨,而所有这些家族往事都与教育问题,师德师风问题联系着。不仅如此,每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和他们的家族故事在深远的背景上息息相关。这种传统小说的叙事格局,中国故事的叙事自觉,我觉得是必要的和恰当的,不仅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及人物的心路历程,也让整个作品具有了情韵。小说中有一个场景就很令人感怀的,如古诗绝句般意味深长,那就是当白晓兰和周源平同一天被调离德才中学,落寞地离开校园时,敬俞书出来和他们告别。他们三人曾是一起从大学毕业来到这里的,而现在却如大浪淘沙,分道扬镳,只有默默无语。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既令人痛心折柳,也让人寄托着希望。 这就是《师道弯弯》给我的印象,小说很好看也很有正能量和启示力,在幽微处发现善美,在阴影中看取光明,就近年教育题材的长篇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特别在当前的情况下,小说将现实思考和理想精神融汇在一起,以师道之光照亮中国经验,试图为中国教育找回初心与灵魂,堪称是献给所有教师的致敬书。小说中有喧闹和也有巧合,但却没有沉闷和琐碎,无论老师的故事还是孩子们的故事,都几乎是迷人的。在这里,人性的善良、美好和纯净,将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所谓“人生起跑线”,变成了智慧与情感盛开的花园,想象力与创造力绽放的原野,这是小说最让人心动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