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寿的《荒原问道》是一部很难得的小说,我用四个概念来概括:第一,这是一部精神自传的小说;第二,这是一部大说的小说;第三,这是一部理念小说;第四,这是一部诗性小说。 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知识分子,主题也是跟中国的知识分子成长和反思有关系的。我觉得作者在小说里还融入了他个人的精神成长,和对社会、对知识分子不断思考的体验,这是通过两个主要人物来呈现的,一个是夏木,一个是陈子兴,我把陈子兴更多地看成是对自我的写照,所以我强调这是精神自传,而不是写个人经历,写的是精神的思考。徐兆寿的小说很真实地写出了这30多年来知识分子精神成长的过程,也写到了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过程。所以确定这两个人物作为主要线索,很有意义,很有概括性。比如经典对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比如他写陈子兴上大学以后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一路读过来。要是纯粹想看好看的故事的话,这样的书写不会特别吸引人。但是当你进入到他描写的那个语境当中,会觉得特别诗意。我们今天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个理想的时代,虽然这个说法也不见得非常准确,但是我还是赞同这样的描写。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有了一种理想的建构,这种理想建构怎么延伸到今天,怎么真正贯穿在知识分子的道中,就是问道,实际上他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小说应该往小里说更好,但是因为他的这个主题,决定了它是一个大说的小说,因为他的这种精神自传,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怀着一种道义在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未来在哪里,人类文明的前景在哪里。他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在问道,这就决定了他显然只能是以大说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主题。 而他表达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的思考,更多是用理念来结构这样一个小说的情节。所以《荒原问道》成为小说的题目,荒原完全是一个象征意义的东西,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但是这个理念小说和大说小说同样带来一个损失,就是小说的一些具体的东西会受到损失。比如荒原首先应该是个形象,但是这个形象在小说里永远是个抽象的东西。我很想看兆寿来写荒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没有。比如他可以具体描写旷野是什么样子,但是荒原没有具体的风景描写,而实际上这个小说很大的场景应该是在自然风景非常丰富的场景中展开。小说的主题之一是从现代文明中返回自然,去寻究精神价值,假如返回自然能够和风景描写结合起来,我觉得会更有感染力。但是恰好因为那种太强的理念,没有在这方面做文章,我个人感觉有点可惜。 当然,我感到兆寿在理念上还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小说主题内在的线索是一个理念化的命运史,是通过理念化来展开的,这两个东西有一点内在的矛盾,我感觉可能是兆寿还没有完全跳出他自己的精神成长经历。因为兆寿创作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写诗,后来是对性文化的研究,最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我感觉对性文化的研究,可能影响到人物的描写。 小说结尾处,夏木消失在荒原,陈子兴向往雅典,雅典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我们都要从源头去寻找道,殊途同归,这两个人物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很有启发性。 (本文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现代文学馆、作家出版社、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研讨会”观点摘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