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岩的长篇纪实《绝对士兵》获得第七届解放军图书奖,并不让人感到意外。近些年,吕永岩继《中国警官悲喜录》《狱中王朝》之后,接连出版了《中国军花在非洲》《将军志》《霹雳》《雷锋》《最后的柔弱皇冠》《忠诚》等十余部长篇纪实,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中、短篇报告文学就更多了。 吕永岩曾是报社编辑,业余时间写小说,因为写小说而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来进入军区创作室。近些年他很少写小说,而是自觉主动地担当起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任务,《绝对士兵》就是这份“担当”结下的果实。 在深入采访向南林事迹过程中,吕永岩从来都是“上、下午加晚上”12小时采访,以凌厉的工作作风,掌握了百余万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继而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和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真实再现了向南林的成长历程,使《绝对士兵》成为展现新一代青年士兵崭新风貌的力作。《绝对士兵》首印15000册,很快发行一空,第二次印刷目前也已售罄。吕永岩还把自己录制的50余万字的采访素材,毫无保留地提供给负责向南林事迹报告和新闻写作的同志;未出版前便将书稿提供给文工团,为他们创作向南林晚会节目作参考。他做的这些,都既是“硬骨头”,又无名无利,但他却毫无怨言,他常说:“部队养育了作家,组织对我们不薄,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我知道,吕永岩这些年发自“感恩、回报”的这种担当,就像战场上“我掩护,你们先撤”一样,至少为创作室这个集体是争了不少“分”的。正是因为他心底充溢着“阳光”,他的纪实作品也总是很“阳光”。 作为部队专业作家,吕永岩很注重对文学性的探索,即使是“命题作文”也不例外。他的长篇纪实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色彩纷呈,姹紫嫣红,叙述样式绝不雷同。他引入散文和杂文笔法写作的《将军志》,对长篇传记文学的传统写法几乎是一种颠覆,因而颇受读者喜欢。他的《绝对士兵》《霹雳》《最后的柔弱皇冠》,叙述结构上也多有变化,每有创新。虽为“长篇”,却写得轻松活泼,有的甚至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尤其是他的《中国军花在非洲》,全书采用相当别致的“模块化”结构,以祖国现代都市与非洲蛮荒之地的时空交错,和平建设与战乱动荡的相互比照,客观叙事与主人公自身视角追溯相结合,再加上日记摘录的方式,对每一个维和女兵都进行细腻的“个案雕刻”,使每一个女兵都有血有肉,形象极其丰富饱满。每一朵“军花”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3朵军中玫瑰”构成了中国女兵光彩照人的整体形象,加之三百余幅图片的衬托,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又发人深省,令人感悟,激人奋进。该书出版不久便获得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吕永岩近年在纪实文学创作上硕果累累,但他的“最爱”还是小说。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吕永岩便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光环》《白风峪》《石女的夏天》《曝光的天使》《中考大战》等中篇小说,还有《蓝色的飞花》《边防连的丽莎》《青女像》《迷惘的悲剧》《湖的诱惑》等大量短篇小说。吕永岩的小说很少获奖,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与他从不追赶“时髦”,更注重对人与社会本质的探究有关。吕永岩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绝不重复,几乎每篇都别有新意。黄国柱将军二十多年前为吕永岩中短篇小说集《曝光的天使》作序时写道:“在近几年小说艺术形式探索的热潮中,吕永岩也是不甘寂寞的。他始终在寻找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艺术气质的最佳道路。这一点,从他的选材之宽,涉猎之广都可以看得出来。观察体验得细腻,因而比较注重细节描写;语言风格诙谐,比较注重幽默的美学效应;生活气息浓郁,比较注重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自如,比较注重故事性的跌宕起伏等等。这些,大概都是吕永岩小说创作艺术上的优长之处。” 纵观吕永岩以往的小说和今日的纪实文学,他始终不曾放弃探索“艺术生命永恒”的努力,我相信他一定会做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