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仍是热爱 周舒艺 翻看去年以来本报“大地”副刊编发的作品,有两位作者印象深刻。一是去年已八十九岁的老诗人李瑛,一是四年级小学生郑纬华。巧合的是,两人的作品都是诗歌。细细思考两位作者的写作,颇给人以启发。 年届九旬的老诗人李瑛,在过去的几年间,尽管父母、妻子、唯一的女儿相继离世,这位老诗人却依然顽强,并用诗歌来面对沉重,表达内心的力量。“尽管你歌唱一生已嘶哑和苍老/但只要有它,就能告诉你的亲人/他们走后发生的一切/就能向我们讲述/生命的重量和美丽的毁灭/讲述美学经验和道德选择/就能倾诉你不渝的爱情和痛苦/就能吻你所爱的这个世界和/夜半难忍的哭泣/只要还有那张嘴/就可以听见你继续歌唱。”(《灵魂是一只鸟》)这让人不禁想到三年前诗人发表在本报副刊上的那首《比一滴水更年轻》——“当手杖/成为我世界的一部分/我却比一滴水更年轻/因为这个时代/因为我的祖国”。怀着一颗豪迈而激情、顽强而坚定的“诗心”,就算是耄耋之年,就算是遭遇苦痛,却仍然踏遍青山人未老,甚至可以“比一滴水更年轻”。 还是诗歌,四年级的小学生郑纬华写出的诗句则充满了童心。“风,会是什么形状呢/哦!/原来风是圆形的/当风走过风车/风车总会快活地转呀转/跳着优美的舞姿/原来风像手的形状,/船开得很慢时/风走过船尾/用大力士般的力气/推向小船/小船就兴冲冲地跑向远方/原来风像冰棒一样的形状,/当风经过小孩子的脸颊,/小孩子就说:/好舒服呀!”他想着风的形状,甚至想到了风的所想,“风,千奇百怪/谁也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样/但人们都知道/风,有它的快乐/也有它的烦恼”。大概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才会有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新奇的比喻,写下这么充满童真、童趣的句子。 在我看来,这年龄相差有八十个年头的一老一少,不论是不老的诗心还是纯真的童心,相同的都是“热爱”二字。这种热爱,分明是发自内心的,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这种热爱,包括方方面面,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对世界万物的热爱……也正因为热爱,所以才让我们在他们的诗作中,看到了澎湃的诗情、生活的勇气、无边无际驰骋的想象,以及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也正因为热爱,所以人们才有了好奇心,有了选择,有了付出,有了奉献,有了坚持…… 我以为,在当下的社会中,热爱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现代社会里,繁杂的生活,浮躁的心态,早使人们失去了倾听内心的时间,放弃了对纯粹的追求,却也因此变得焦虑不安。热爱,也许不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却一定能够带来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富有。 还是说回到上面的两位作者。 新年即将到来。于此,人们既为新年的到来而快乐,又常常为时光的匆匆而无奈。新年,一方面代表新生、新的气象,另一方面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毕竟,谁能阻止年龄的自然增长,谁能与时间进行抵抗?但,事实也并不尽如此。耄耋之年的老诗人李瑛,走过了时间,他的诗作中饱含着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况味,但是,却又让人分明地看到了诗歌不老、诗心不老、诗人不老——在他那里,原来,时间并非不可抵抗。 想要在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笔下,看到一个八九十岁老人那般深刻的人生境界,大概是很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诗作就是幼稚和肤浅的,他们笔下的比喻、意象和句子,常常超过了他们的年龄,当中的哲理有时让成年人都会感到惊讶、赞同,甚至是自愧不如——在他们那里,原来,时间未必就是障碍。 可见,于一个人而言,因为热爱,时间这样一种概念便不再具有绝对的意义,它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被击碎、被打败、被超越了。 这种热爱,对于编者、作者、读者而言,尤为珍贵。读者和作者对“大地”副刊的热爱,是我们编辑工作的动力;而编辑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读者和作者信任的源泉。因为热爱,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了无言的默契。 年复一年。老去的只是时间,不变的仍是热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