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生活的温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王 松 参加讨论

    两年前的夏天,我到一个海岛深入生活。一次跟随一条渔船出海,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船老大在让船工下网时,他说要捕什么鱼,收网时捕上来的就一定是什么鱼。我问船老大这是为什么。船老大告诉我,在深海,不同的深度,水温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鱼,喜欢的水温不一样,所以只要在不同的深度下网,捕到的鱼也就会不一样。船老大的这番话似乎是一个常识,海水的温度自然会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又问他,气温是不断变化的,而海水肯定会受到外部气温的影响,那么海下的水温也就应该是动态的,怎么可能在相同的深度永远会捕到同一种鱼呢。船老大笑一笑告诉我,气温和风向这些气象因素的确会影响海水的温度,但只是表面一层,到了一定的深度,其实才是真正的海水温度。
    船老大的这番话让我想了很久。显然,海下一定的深度,水温也会受到海面气象条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肯定不是即时的扰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随着外部的变化随波逐流。我由此想到另一种常见的现象。往往当下题材的小说很难写,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过于接近生活的“表面温度”了?当下的生活自然色彩斑斓,而且经常会有各种时尚的风潮以令人目不暇接的周期吹来吹去。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正是这些绚烂的色彩和风潮,很可能由于过于抢眼,让我们误以为这就是引领风气之先而且已是真实生活的全部。然而,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却被我们忽视了。很多风潮一旦过去也就永远地过去了,如同空气中的PM2.5,一夜之间随风消散得不知所踪。但PM2.5的成因和遗患,才是应该探究的“深层温度”。所以,如果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只停留在“表面温度”,作品就是能产生一时影响也会很快随风消散。即使喧嚣一时,这一阵风潮过去,再一阵新的风潮吹来,不知不觉之间也会像PM2.5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或许,这也是我们的作品无法从“高原”抵达“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经有一种说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现在已经只靠回忆写作。我却觉得这是一种褒扬。首先,如果要靠回忆写作,就必须拥有可回忆的内容,更关键的是这内容要值得回忆。其次,既然是回忆,就肯定已有相当的时间距离,而这种时间上的距离可以让作家拨开漂浮在生活表面的五颜六色的泡沫,从“表面温度”沉入深层的温度。只有在接近深层温度时,才会逼近生活的真相,这显然不言而喻。但这里又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想接近生活的深层温度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孰不知,要沉到一定的深度也须具备“深潜”的条件。如果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的年龄大都已在半百以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日晒和各种磨砺,我们的身体是不是已经风干了?比重是不是已经减轻了?换句话说,在今天这巨大浮力的作用下,我们是否还能真正沉到生活的深处,去触摸那真相的温度?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