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对报告文学作家尤具针对性和启发性。他说,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张春燕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令人感到特别惊喜。这部作品实际上就是写下了一种“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是本年度报告文学创作不应忽略的一部作品。 报告文学存在着三个基本的创作规律,第一是“写独特、独特写、要有我”,第二是“七分采访三分写”,第三是“戴着镣铐跳舞”。张春燕的这部作品完全遵循了报告文学的这些创作规律。首先她注意“写独特”,选取的题材和内容很特别。尽管在这之前已有董汉河创作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但那是一部十几年前的作品。长征结束后,1936年冬至1937年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惨遭失败,其中的1300名女战士受尽摧残和蹂躏,以后又长期蒙受不白之冤,默默地顽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历史真相逐渐揭开,人们重新对她们投以敬仰和崇敬的目光。那么,经历了近80年的风雨沧桑,这群西路军女战士今天还有多少人幸存,她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她们的命运和一辈子的遭际都是值得深挖的主题。张春燕把她能够采访到的西路军女战士——几乎都是百岁老人的命运遭际逐一采写下来,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题材,这部作品具有一种抢救历史的意义。这些素材以后不会再有,如果现在不去抢救,不把这幸存的7位老人的口述记录下来,不留下影像资料,以后再也不可能听到他们亲自讲述。她们自己不会写回忆录,如果作家不去采访她们,那么她们很可能会成为一群历史的沉默者,逐渐隐入历史的深处。张春燕对她们一一进行细致采访,将其命运遭际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体现了作者非常可贵的社会担当。这是她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感,也是作为一位女作家的使命感。 《向东找太阳》写下了一段珍贵的国家记忆。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有很多书写记忆的题材,涉及新中国的记忆、新中国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西路军女战士们的遭遇实际上也是这个国家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新中国的成长历程铭刻着西路军女战士的血与泪、苦与痛,铭记着她们的付出、牺牲和奉献。因此这部作品具有史学、文学、社会学和人性学等多方面的价值。 生命中须有坚贞不渝的信念支撑,要坚守理想和信仰。《向东找太阳》充分彰显了生命中的这种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当年的这群女战士尽管大多被俘虏,受尽了各种凌辱、伤害和非人性的待遇,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一生的经历都坎坷而沧桑,但是她们都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坚信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抉择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因此,这部作品在引导读者重温历史的同时,实质上是在重申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群人经历了血战,经历了无尽的屈辱与伤害,但是她们却依旧顽强乐观地活了下来,始终都在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劳动,建设,奉献,不求回报不图荣誉。从这些沉默的普通人身上发现崇高的精神,是这部作品很重要的一个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