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潜心研究本土文化历史,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本土文化历史题材,作家吴志达最近由线装书局出版的长篇小说《边塞狼烟》,就是对他文学创作“坚守和坚持”的肯定和回馈。 《边塞狼烟》围绕张家口北部村庄清水营子种植罂粟和消灭烟毒的恩怨纠葛展开故事,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根除百年鸦片之害,实现民族复兴。小说讲述了荡气回肠的故事,再现了独特地域的生活场景,塑造了金福、金贵、林老上、老倌头、赵瞎子、春兰、白掌柜等形象鲜明的人物。小说历史背景厚重,故事跨越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以清水营子发生的故事为主线索,放射状延伸出附属线索——大马群山、莲花滩镇、独石口、张家口,五条线索有序交织,拓展出宏阔的叙述空间,以人物命运推进小说故事情节发展。 《边塞狼烟》深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和梁斌《红旗谱》的影响,呈现出了辽阔的场景、厚重的历史氛围、真实生动的细节和雕塑般的人物形象。小说涉及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背景人物达上百人,性格各异,命运曲折。没有细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作者能够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性都令人称奇。同时,作者把笔触由个人延展到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族群,完整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并把小说的复杂结构与叙事的抒情格调有机结合了起来。 和画家一样,吴志达文字的色彩感非常强烈,《边塞狼烟》里不少文字描写(尤其是景物描写)就是运用文字色彩的典范:“狼针草在黑夜猛风里呼啸,翻滚着起伏不定的黑色草浪,就像波涛汹涌的黑色海面。”“大雨里的大烟地,腾起青白雾气似的茫茫水汽,到处是在雨帐雨雾里跑散的割烟人。天地之间白茫茫,没有了天边地壤的分别。”读这样的“文学画面”,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讲究光色的印象派的画作。 以笔者的阅读经验来看,写张家口本土的长篇小说不多见,比较著名的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雷的《变天记》《山河志》,邹狄帆的《大风歌》等。这些长篇小说的写作地理环境都集中在张家口南部,而张家口北部地域浑厚粗犷,野性十足,但是长期以来却鲜有能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作品问世。此次吴志达的本土创作能够引人注目,其意义之一也正在于此。 吴志达的长篇小说创作遵循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手法,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描摹风土民俗、营造人物活动环境,都能够达到有声有色有神,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逼真程度。他的传统现实主义就是原原本本地书写现实真实,从题材选择、作品结构、文学语言、人物塑造、生活展示、情节故事、作品风格等方面反复审视衡量。 吴志达始终守望本土,坚守传统,与肖洛霍夫守望顿河、梁斌守望冀中平原一样,他的“顿河”和“冀中平原”,就是张家口北部广袤苍茫的黑土地。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黑土地,他的笔触始终没有离开过黑土地,他是一个文学的跋涉者,更是一个文学的朝圣者。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和成熟期,他奉献给这片黑土地的定将是无比丰硕的文学果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