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袖原本是个粗通文墨且能歌善舞的美丽女人,曾十分赏识屈原的才学,对屈原还有几分微妙的倾慕。可她毕竟是楚怀王的王后,毕竟是个活在权力争斗中的女人,她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取代自己在楚怀王心目中的地位呢?怎么能容得下屈原在楚怀王心中的威信高过子兰、靳尚?因此,在她眼里,权力的纷争远远超过了对一个天才诗人的景仰,超过了一个女人潜藏在内心的一点点风花雪月。(《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并非是要刻意去重塑一段绯闻,“作家着力于穿越千百年历史烟尘,发掘人物生平故事内外的偶然与必然,传递特定地域之中观念文化的独特风貌和精神传统的深层矿蕴”(雷达语)。所以作家在文末这样写道:“他过于干净的心灵,过于理想化的爱国情操,最后都留给了滔滔江水。江水却默默无言。”这是何等的悲凉,每一个读到此处的读者都会有一种惊悚之感,正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在书中,彭晓玲和屈原、杜甫,柳宗元、王昌龄、秦观、辛弃疾同游潇湘大地,与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他们一起奔波大江南北,承续她以往作品中侧重于一个女性的视角反思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她特有的女性经验和女性话语来打动读者。而随着这种文化游历,彭晓玲的视角在女性化的基础上加入文化,“我的心绪不由得为那些湖湘文化名人或与湖湘文化有过深刻渊源的名人的命运遭际而波动。文化的曲折前行由来已久,在我看来,自是与悲凉相伴而行。于是,我试图以自己的观点去观照这些历史人物,关注他们悲剧性的命运,及他们于文化的贡献,如何促进并丰富湖湘文化的内蕴。当埋头于历史故纸堆时,我的心总是陷在一种深刻的悲凉里不能自拔,好在悲凉又转化为一种力量,令我于世事于人生于社会的思索得以渐渐深入”。她努力发掘塑造民族品格、滋养中国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施以优美的笔调,点亮人物身上的人文光采,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谁在苍茫中? 是的,谁在苍茫中?这也是我读完全书后的一个深沉的疑问。我知道彭晓玲喜欢游历,恐怕她的假期大多时间行走在浏阳河、或者丽江古村落、或者江南古镇等等,她看到的依然是纷繁喧哗的世界,看到的是商业文明对人们平静生活及心态的冲击。谁在苍茫中?恐怕更多的是她自己,也是当代人“内心价值观的动摇与失衡”。她希望能借优秀民族文化背后的历史因缘来唤醒人们走出苍茫。 正是基于此,我对彭晓玲的创作寄以厚望,相信她能承继湖湘先贤的执著与求索精神,这本《苍茫潇湘》使我愈发觉得有一种基因在她身上开始生根。这让我想起一首词: 苍梧恨,竹泪已平沉。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望江南》)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是湖湘文化的千年郁积,正是湖湘士人长期浸润于这种文化氛围下,自觉地承继这一文化精神中的血性因子,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基因传承。也愿读者能从这本《苍茫潇湘》中获得一点这样的基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