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小桥老树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欲求(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石岸书 参加讨论

    然而,这种无限“上升”的叙事动力和不断累积的叙事结构,并没有内在地预设终点。那些会中断侯卫东宦海生涯的因素,比如非法经商、私生活不检 点、权力斗争的牺牲,无一不是作为可化解的矛盾而存在。我们不知道侯卫东会最终走向何方,连作者似乎也无法果断地给出结局。的确,小说并没有内置必然终结 整个叙事的内在线索,一切叙事矛盾都是沿途风景,这样,就其内在逻辑而言,这种底层奋斗叙事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无法封闭的开放结构。就这样,小说处于无法 终结的状态。
    小说的无限敞开,是现实主义欲求的失败。作为一种理解现实的努力,现实主义欲求追求的是赋予现实以完整的形式,而试图“折射这个时代”的《笔 记》,以其形式的残缺显示了这种欲求的失败。小说无力为时代赋予完整的形式,也无法总体化我们的现实。然而,辩证地说,小说形式的残缺恰恰又是社会现实的 表征。可以说,小说形式的敞开与叙事内容的无法终结,或者说现实主义欲求的失败,投射的恰是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困境,即只知发展,不知限度和目标。再 者,作为成长小说,这种叙事的无法终结也表征着当代大学生和青年公务员的迷茫,在发展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这种迷茫体现为他们或许并不确定成长、成功的 终极目标何在。
    总之,《笔记》试图采集那些现实中令人欲说还休的热点、矛盾、症结和危机,将其编织而就,以实现对现实的及时映照,同时获得网友的共鸣和持续追 踪,这本是网络小说的生机所在,然而,既然《笔记》本身只是现实问题的文本化呈现,因此尽管小说风靡一时,却也无力现实主义地把握当代社会。
    这种现实主义欲求的失败还另有玄机。可以看到,在小说中,官场就“如女人的心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进了官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要变, 不要想着真理,也不要想着正义”,“官场有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用以维系官场秩序,保证官场的运转”,在此,基本不涉及政治价值与理想的探讨,官场已无政治 性可言,惟有权力博弈与利益分配无处不在,令人想到晚清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这种叙事中的官场,已然意味着对政治价值的搁置。
    曾几何时,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勉为其难,试图强行赋予官场以价值视点,9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官场小说写作多多少少为此做出了示范。比如,陆天 明、王跃文、阎真等人都试图根据特定的价值视点(例如主流意识形态或者知识分子批判精神)从外部透视官场,由这一透视点出发,官场现实呈现出统一的纵深 感,小说也表现为中心化的、形式完整的结构。
    而《笔记》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小说无时无刻不按照官场的运转逻辑展开叙事,遍布小说的是有意无意的官场经验之谈,是苦口婆心的官场训诫,叙事 人不断通过官场中的细枝末节,教导读者如何在官场左右逢源,如何做下级、如何取悦上级、如何送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官员交往,简而言之,如何行走官场、获 得升迁的“知识”。这些细枝末节完全缺乏结构性的作用,它们像碎片一样游离、散布、镶嵌在漫长的叙述之中,使得以此组织起来的整个小说结构也因此支离破 碎,没有中心,整个叙述如同日常生活本身一样枝蔓而琐碎,冗长而缺乏节制。这是缺乏价值支点的必然后果:随着时代图景的展开,不再有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或者价值系统为外部的批判性视角提供稳定的支点,这样一来,没有一种贯穿性的价值统摄整个叙事,小说便只能是缺乏完整结构的半成品。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记》并不能称作现实主义的,而最多只能是写实主义的。因为所谓现实主义,并不仅在于如实地描摹现实,也在于凭借明确的价值理念有目的地结构现实、并赋予文本化的现实以内在远景,使现实成为可理解的与可介入的。
    在这种写实主义的背后,是以知识而不是价值作为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以贯穿性的价值作为结构小说的透视点,而是以无数零散的知识作为小说的核心 欲求。这是近年包括《笔记》《二号首长》在内的官场小说和《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职场小说的共同点。事实上,正是凭借着将“自传性”巧妙地转化为亲历者的 权威,将现实主义的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模拟教学”,官场的权力运转机制、升迁秘诀,才得以被成功地提炼,成为一种可感知、可传递、可学习、可模仿的“技 艺”与“知识”。这才是《笔记》如此吸引读者的秘密。难怪《笔记》被称之为“公务员必读手册”、“官场百科全书”,或者“知识小说”。有网友甚至总结出 “侯卫东经典语录”,以突出这些“知识”的教材性和启发性。
    从现实主义小说到“知识小说”,意味着知识对价值的置换,意味着作为“知识”手册的《笔记》,不再可能具备一种完整的形式,因为知识的零散化不 可能赋予小说以整一的形式与总体化的图景。对实用性知识的解析,也意味着小说从赋予形式的现实主义欲求向实用主义欲求转变。当然,小说的转变根源于现实的 变化。《笔记》试图理解变化了的现实,然而恰是它的文本症候和叙事困难,使我们得以由此窥视一个价值搁置的时代,一种分化和畸形的社会状况,一处无法总体 化的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