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艺术百家》2012年2期 杨雨佳/王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有着特殊的构成,这些构成以文化规制维系着民间艺术在农村的生存和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环境的变革,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依附于其上的民间艺术生态链发生断裂,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导致民间艺术的全面衰落。
    关 键 词: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失衡/衰落
    作者简介:杨雨佳(1982-),男,汉,陕西榆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艺术学)硕士,榆林学院艺术系讲师;王杰,榆林学院艺术系。


    民间艺术的生存以及民间艺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民间艺术系统又属于社会系统中的一环,民间艺术能否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看其自身子系统能否有序、健康运转,并且能与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民间艺术有自身的构成和生存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民间艺术生存的机制和原理如同生物学中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也借助这一概念和理论,建立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研究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规律。
    研究民间艺术的生态系统理论,是为了认清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它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它生存或衰落的情况的认知上,我们必须跳出民间艺术本身的局限,将其放归人类生态圈之中,从更大的、更高的角度和视野来“观察”,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本质上了解和掌握它的发展脉络、生存机制以及变化规律等。
    一、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结构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民间艺术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文化的功能规制(观念、思想、信息)所联结的庞大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因素众多并具有高度协调和适应能力的稳态系统。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农村的社会环境、民间艺术功利功能、民间艺术观念、民间艺术形式。各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前后承接关系。这些要素之间是以社会环境规制民间艺术观念——民间艺术观念规制民间艺术功能——民间艺术功能规制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形式强化社会环境的营造的链式方式发生作用的。社会环境是民间艺术发生和发展的最原始基础,也是民间艺术生态链完整和稳定的最根本要素。它特殊的构成(地理区位、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地域文化、生存方式等)产生了与之相匹配并为之服务的民间艺术思想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以求生、趋利、避害的方式表达的生命诉求。民间艺术功能自然且必须成为满足这种诉求的“道具”,承担起人们世俗生活中生命诉求的功能载体。作为功能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也自然服务于它的生存目的,实现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单纯的、唯一的目的性也塑造出了确定和模式化的民间艺术存在形态。民间艺术形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又成为社会环境构成的一部分,强化和稳固着社会环境的现实“模样”。这样就形成了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这种循环永不停息的流动,一直延续下去,构成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是单向向下传导的,构成严密且牢固的链接关系,使得民间艺术以自有的传承机制延续。这个生态系统一直呈动态稳定状态之中,但是生态系统各因素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一直处于波动之中,生态链环环紧扣,息息相连,维持稳定。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必然会构建稳定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必然会破坏民间艺术的生存状态,甚至使其衰落、消亡。民间艺术生态链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是动态方式。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有活力的,社会构成的各种要素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各种要素、矛盾总是相互碰撞、博弈,影响着社会的走向,也影响到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迁。处于社会环境中的民间艺术也是“随波逐流”处于动态之中,但是这种动态一直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的稳定性使得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一旦到达一定的阈值,它便发生作用将其调控回来,以维护民间艺术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但是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也不是十分牢固的,生态链的单向性具有脆弱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断链,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将会造成整个系统失衡。
    二、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
    
而事实上,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正处于失衡的状态。当下,经济全球化,便利的交通拉近区域之间的距离,信息交流空前快捷,文化的交流异常活跃,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冲击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模式。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之中社会环境最为重要,其变迁对民间艺术产生深刻且致命的影响。农民走出了曾经封闭的生活区域,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他者迅速碰撞而趋于大同,人们逐渐抛弃了固守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祭祀鬼神上,摆脱尊神惧鬼心理的规制、束缚。他们开始思考人类真正的存活意义,追求个体的生存价值。这种观念的变化根本上冲击着民间艺术观念的基础,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信仰”的丧失造成民众对民间艺术功利功能需要的丧失,从而影响到民间艺术在民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存在的必要性。[1]这种情况下,民间艺术生态链环节出现了断裂,生态系统失衡。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是生态系统结构张力和聚力博弈的结果,而二者的强弱则由民间艺术各构成要素的发展能否匹配它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造成。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匹配中,当结构张力和结构聚力能耦合并进时,两者则具有结构中和的意义,能够生成整体动态平衡的价值。一个整生化程度持续发展的系统,是结构张力和结构聚力均匀发展并且平衡统一的结果,如果结构张力大大地超出结构聚力,将无法保持整体的稳定,不可避免地走向震荡和解体,也就无所谓整体存在与发展或曰系统生长了。反过来如果结构聚力大大超过结构张力,也会使系统失去动态平衡,在弹性与活力的逐步减少中,可兼容性和相通融性的自由空间被压缩,整体不可避免地走向沉寂与僵死,也同样谈不到系统的生存与发展。[2]就民间艺术生态系统而言,其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正处于结构张力大大超于聚力,迫使民间艺术的生态系统各因素发生失散,生态系统发生解体的状况。而系统解体的结构,必然是民间艺术走向衰落和灭亡。
    一个完整的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是生态审美价值、生态功利价值、生态艺术价值三位一体的总和,也是认知关系、实践关系、日常生存关系与艺术化审美关系的整生化结果。当这种总和和整生化在社会的变革之中出现分散时,生态结构的整体与各部分首先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稳定;当系统因外部原因产生极大的震荡时,系统自调节余地丧失,潜力耗尽时,系统则变革自身的结构与属性,以适应外部变化的环境,以形成与新环境的动态平衡。而这种变革了的结构和属性以及新的平衡使得传统民间艺术生态平衡终止,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民间艺术的性质,继而相应地改变了它的表现形式、造型元素、构成方式、符号意义、思想观念等等。
    三、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具有必然性
    
民间艺术是人类生态圈内的一环,不能独立存在。生态圈有着自身的生存之道,那就是总是要保证生态平衡与和谐。它驱使该系统中所有的因子实现同式运转,复合整生,构成生态审美文明的大整生。民间艺术的发展总是朝着适应这个大系统目标方向的,始终指向它所要要求的审美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要求的。这是审美规律与目的依从生态规律与目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最终遵循生态规律的显现,这种规律是人类不可抗衡的。陕北民间艺术的整体衰落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它旧有的模式与新时代大众日常生存审美的对应性与匹配性发生偏差,它的生存价值与大众内在审美需要的统一性遭到破坏,这就势必会被新时代所抛弃。
    民间艺术的构成包括有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内涵,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等。几者之间相互联系,它们缺一不可,又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构成民间艺术的本质属性,并匹配与它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在与民间艺术本体的关系中,社会环境最为重要,占有主导地位,是民间艺术生存的根本依存。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而社会对文化和艺术有着客观且确切的要求,只有民间艺术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艺术思想观念是社会精神文化中的子项,它必然委身于社会文化的系统中,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意识;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的存在不能脱离实用功能的,它总是在满足民众某种物质性需求的前提下才有着存在的必要,尤其对于追求“益”、“善”功利性目的农民大众而言,他们至今不能欣赏纯粹的“形式之美”,对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来说,需要的才应该存在,需要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和动力。[3]民间艺术总是要服务于社会大环境的发展需求,与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农村社会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它迫使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存和生活方式,结果造成民间艺术功利价值、审美价值、创作主体身份、创作机制等要素的丧失和离散,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整生性遭受破坏。


    参考文献:
    
[1]杨雨佳.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艺术百家,2010,(4):246.
    [2]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4.
    [3]杨雨佳.陕北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表达[J].艺术百家,2011,(5):256.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