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全民的生活素质;不过,知识在高度科技化的现代社会里,是一把双刃之剑,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富裕和谐,也可以谋取私利,造成贫富悬殊、破坏生态。抉择之际,在乎良知。所以大学之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关怀社会的良知。 今日文理分科,壁垒森严,不但严重阻碍科研的发展,也限制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当代许多重要课题,都是跨学科的。近半个世纪来各个学科都有飞跃性的进展,知识已经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学科开始重叠,文理不可能再泾渭分明,互不相干。不论学文还是学理,如果没有审美观或社会良知,判断上就会出问题,专业知识以及因知识所得到的权力,不但不能造福人类,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当下我们既缺乏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掌握,也缺乏社会良知和伦理的训练,所以很多科技的决定,不一定符合社会长期的利益。现代知识结构的变化要求贯通文理,才能使学术有大的进展。社会也需要文理贯通,才能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又如何贯通文理呢?基本上可采取核心课程的方式,强调讨论与思考的教学方法。领域并不是绝对重要,重要在贯通,需要学识与使命感兼备的资深教师,从设计发展文理贯通的课程出发。目前大学文理分科的限制,使人人具备的多方面潜能无从发挥,乃是人才的大浪费。人类知识既然有了结构性的变化,文理贯通必然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挑战。 一个大学的社会声望,最终还是决定于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大学排名的先后,迟早也将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文理贯通是不可避免的趋向,这将是一场公平的竞赛,不但不需要上亿的经费,而且不需要教育部批准,也不一定要院士、科研平台,只需要有学识、有使命感的资深教授,以及有能力、有求知欲的学生,再加上有眼光的行政人员。有钱的学校不一定成功,因为他们都忙于建造科研平台去了。 文章来源:《书窗梦笔》 责任编辑: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