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李学斌:首释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2011年10月 朱自强 参加讨论

在我的意识里,作为研究者(同时还是作家)的李学斌总是会与“儿童文学的幽默”问题联系在一起。那是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他的学术出发点。
    在不清晰的记忆里,有着清晰的记忆。学斌是个蚌里藏珠的人,他为人朴实无华,为学却颇有光泽。
    2004年,我编论文集《儿童文学新视野》,在考虑“艺术形态论”这一栏目时,想收一篇研究幽默的论文进来。我自然想到了李学斌,最后收入的是他发表在台湾《儿童文学学刊》上的《幽默的蛰伏——论儿童幽默的文本发生》。
    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与《文艺报》一起主办“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讨会,我邀请了李学斌参加。他提交的论文是《幽默的文学意味——论儿童幽默的心理发生》,依然是我很感兴趣,当然也是很有难度的研究。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学斌的书稿《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这是一本专著,也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从硕士论文的“幽默”,到博士论文的“游戏精神”,学斌的学术思考一直游走在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层面,显示了他对基础理论的学术兴趣,对重大问题的学术敏感。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理论课题。学斌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是个认“死理”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时,他又是一个“真”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难度越大,价值自然也就越高”。
    通读这部书稿,我感觉学斌对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对自己的思考所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构。由于大陆尚未有较为系统的儿童文学游戏理论研究,学斌的这本著作理所当然的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在台湾,有黄秋芳的专著《儿童文学的游戏性》,不过与黄著相比,李学斌的著作有自己的思考基点与切入角度。黄著侧重于“游戏性”,李著则侧重于“游戏精神”,彼此是具有互补性的。
    我不想就整本书作细致评说。我认为,在总体上,这是一部有思想、有思考、有深度、有现实意义的著作,它既为基础理论夯实了一些问题,也拓展了儿童文学理论的话语空间。我尤其赞成李学斌把“游戏精神”作为有高度的人类精神和儿童文学艺术精神来把握的学术立场。他的很多思考非常到位,也是有所超越的。比如,他说:“随着‘儿童观’的演进,‘儿童本位’立场与‘儿童观’结合所诞生的现代‘儿童本位’之‘儿童观’就成为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艺术源泉。没有‘儿童本位’,儿童的游戏需求得不到理解、尊重和满足;没有‘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游戏精神’难以得到文学审美表达方式的滋润和支撑,‘游戏精神’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我所深深认同的。
    学斌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小说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我在阅读《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时,特别在意他是否把自己的作家资源,活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斌不仅执着于较为宏观的理论研讨,而且重视贴紧儿童文学的具体文本,注意对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现象进行检视,使自己的理论言说有实实在在的依凭,这种研究姿态是我所喜欢的。应该说,有这样的意识,并且能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年轻学者尚为数不多。
    《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是李学斌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著作。我一直对有机会攻读博士学位的儿童文学年轻学人抱有学科建设的期待。近年来,也的确因撰写学位论文,产生了一些有价值、有水准的儿童文学研究著作。与既成学者的学术专著一样,这种著作的存在,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材料。
    (李学斌:作家,评论家,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1996年开始文学创作,兼及儿童文学理论、评论。主要文学作品有《蔚蓝色的夏天》、《走出麦地》、《金色的手指》、《天使没有长大》等,理论著作《从“为文学”的救赎到“为儿童”的写作》、《守望与迁徙》、《沉潜的水滴》等。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