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文艺》2014年第 傅星寰 参加讨论

    二、彼得堡文本的出现及城市神话
    相对于莫斯科,彼得堡的历史则年轻得多。这个彼得大帝亲手创建的都城,是俄罗斯打开的“面向西方的窗户”,它同时也意味着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历史上,俄罗斯由于没有出海口而阻碍了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成了彼得执政以前的几代帝王魂牵梦绕但难以除却的心头之患。彼得大帝上任伊始便决意冲破封锁,夺得出海口。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大帝曾几次率部向把守着南部黑海出海口的土耳其发动战争,但屡遭失败。之后,彼得大帝又转向波罗的海沿岸寻求出海口,在与丹麦和波兰缔结了攻打瑞典的同盟之后,又与土耳其签订合约以便全力以赴向瑞典开战。几经征战,俄罗斯军队最终拿下了波罗的海涅瓦河上的芬兰湾出海口。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下令在这块沼泽地上建设一座新的城市,这一天也成了圣彼得堡的生日。从此,“在波罗的海岸边建立的新都圣彼得堡成了新俄罗斯的象征,莫斯科则是旧俄罗斯的象征。”[11](211)彼得大帝希望他一手策划、亲自监督兴建的城市能够完全不同于东正教宗法式的莫斯科,而成为真正的欧洲城市,为此他邀请了众多欧洲著名的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参与这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因而,彼得堡这座城市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日后的扩建都体现着欧洲现代文明的理性精神——和谐规整。从此之后,彼得堡就被当做俄罗斯追随欧洲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思想的体现。
    彼得堡自建成以来,一直作为俄罗斯的首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罗斯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为了纪念领导者列宁,1924年又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了圣彼得堡的旧名。城市名称的变化,仿佛是一场因果轮回,浓缩了彼得堡的历史变迁,同时它们也为俄罗斯文学的“彼得堡文本”提供了不同的神话代码。与莫斯科的“大火”不同,现实的彼得堡则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历史上较为重大的“洪水”,分别发生在1777年,1824年和1924年。
    尽管在俄罗斯文学史中反映“彼得堡”题材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是作为最典型的“彼得堡文本”当属普希金、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其中,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可视为“彼得堡文本”的诞生。相对于“莫斯科文本”,“彼得堡文本”更早成为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关注的对象。“彼得堡文本”正式成为一种科学术语是在1984年。当时《符号学系统研究》(第八期)刊载了两篇文章:即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托波洛夫的《彼得堡和俄罗斯文学的“彼得堡文本”》以及尤里·洛特曼的《彼得堡的象征和城市符号学问题》。在这本《符号学》文集的前言里,尤里·洛特曼写道:“这本文集中的所有文章都有一个共性,即彼得堡一方面被视为文本,另一方面又作为产生文本的机制。对于这座包含文明历史的城市的研究,自然是把它当作自成一格的文本来考察的。……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历史,象征存在先于物质存在,代码先于文本。”[12](3)那些与彼得堡相关的传说,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城市氛围,它素有的符号与对它的期待和预感密切相连。它们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在俄罗斯文学中得到反映。一方面,彼得堡是一座俄罗斯最欧洲化的城市,是所有俄罗斯城市中最合理性的城市;另一方面,它其中又有很多非理性的,表现在彼得大帝的构思和它的存在形式素有的矛盾上。这些矛盾大多都在俄罗斯文学的彼得堡文本中固定下来。
    彼得堡的矛盾符号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被提及。有关“彼得堡将成为一片虚空”的预言早已在俄罗斯家喻户晓,这个预言与某些长老所预言的“彼得堡将葬身水中”的传闻有着内在的联系。后来这些末日论预言不断发酵,又表现为分裂派教徒有关彼得是敌基督者,他的城市必遭灭亡的传言。所有这一切已经构成早期彼得堡神话的最重要元素,它们不无改变地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演变,最大限度地确定了俄罗斯文学的彼得堡文本的代码。
    如同城市可以处于世界的中心一样,它也可以处于世界的边缘。如果处于世界中心的城市被称作“同心城市”,那么,偏离中心的城市就可以被称作“离心城市”。彼得堡就是这样的“离心城市”。“离心城市往往坐落在文化时空的‘边缘’:在海岸、河口。在这里,具有现实意义的不是‘大地与天空’的对峙,而是‘自然与文明’的对峙。这种违背了大自然所建造的城市正处于与大自然的斗争之中,这使得这样的城市获得了两种阐释的可能。一方面,它是作为理性对于自然力的胜利,而另一方面,则作为对自然秩序的歪曲。[12](30)围绕着城市的这一属性将集结着一些末世论的神话,它们暗示着毁灭。因此必遭灭亡的命运和自然力的胜利将成为彼得堡城市神话学中不可置换的主题。
    在彼得堡神话中,有关城市在自然力与文明的永恒斗争必遭灭亡的思想是以水与石头的对立来实现的,因为彼得堡的石头不是自古以来就矗立在自己的土地上,而是“舶来”的,经过打磨和被人工化的。正如尤里·洛特曼所言:“彼得堡的石头是赝品,而非大自然的现象。”因此,石头、悬崖、峭壁在彼得堡神话中并非作为通常为人所熟悉的具有抵御风浪、不可动摇、坚韧不拔的特征,而是作为混乱的反自然的特征出现的。
    城市,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与它周遭的大地处于一种双重的关系之中:它不仅与国家类质同象,而且还体现它,成为它某种意识形态的化身。彼得堡作为彼得大帝的杰作,其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产物。因此,彼得堡就赋有抽象与实体、俄罗斯与西方的双重气质。首先,这座建立在沼泽地上的现代都市,不但表现出物质上的“不发达”,更显现出精神上的缺陷。在现代化进程中,彼得堡一切富有生命的东西都逐渐凝固成钢筋水泥般的坚固和冰冷,进而抽离了“实体”变成了一座“影子之城”,正如马歇尔·伯曼所说,彼得堡是“世界上最抽象的预设城市”。其次,彼得堡由于受到彼得大帝的牵连,这座“敌基督”者所建造的城市同样受到上帝的诅咒,成为一座“罪恶之都”。然而,无论是“影子之城”还是“罪恶之都”,彼得堡毕竟还是俄罗斯的都城,因此在民族危难时刻,它总能激发出俄罗斯民族的向心力,担当起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重任,从而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变成一座“孤独的英雄之城”。[13](66)因此,俄罗斯文学的彼得堡文本正是通过不同的城市神话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价值更迭,以及它所背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悖论表征了出来。
    彼得堡文本以“彼得堡神话”为基础。“彼得堡神话”填补了彼得堡城市历史的空白,模糊了彼得堡的真实与神话的界限。正如尤里·洛特曼所指出的那样,彼得堡由于“历史的缺席,致使神话学蓬勃发展。”[12](31)尽管“彼得堡神话”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是“彼得堡文本”最核心的城市神话,即起源的神话,即诞生在虚无之中和末日论神话,即水中的死亡。而所有其他的“彼得堡神话”都以此为前提。
    普希金的《青铜骑士》便是这两个神话的最完美的融合。在这首长诗里,鲜活的生命被洪水淹没,而没有生命的“青铜骑士”却离奇复活,它疾驰在城市的街道上,追逐着可怜的“小人物”叶甫盖尼。在这里,普希金不仅表现了有关这座城市诞生于虚无中的主题,更暗示了它未来必遭毁灭的命运。
    作为一座象征之城,彼得堡需要不断地重新编码以勾勒自己城市形而上学的图谱。“彼得堡神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发生了改变。列·陀尔戈波洛夫在其专著《彼得堡的神话与它在世纪之初的改变》(1977)中指出:“彼得堡日益临近、注定灭亡的主题成为19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文学的共同章节。”[14](165)在苏联时代,“彼得堡神话”则以一种原创的地域性思想,将以往“黄金时代”的彼得堡与苏联行政管辖州的彼得堡进行比照。如此一来,几乎所有彼得堡神话的精髓都与“莫斯科-彼得堡的”对峙相关。在当代,“彼得堡神话”又显现出极具现代性意味的“弥赛亚思想”以及“莫斯科与彼得堡的文化场域的有意识地接近”。[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