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叙述——对文学史内部构建的理论探讨(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乔国强 参加讨论

    ①伍螽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②Saul A.Kripke."Semantical Considerations on Modal Logic",in Acta Philoso phica Fennica,1963,16,pp.83~94; Farhang Zabeeh,E.D.Klemke & Arthur Jacobson(eds.).Readings in Semantic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1975,pp.803~814.以下所有对外文引用的文字均为本文作者所译,不再一一注明。
    ③S.K.Thomason."Possible World and Many Truth Values",in Studia Logica,1978,37(2),pp.195~204.
    ④John E.Nolt."What Are Possible World?",in Mind,1986,380,pp.432~445.
    ⑤Lubomír ."Possible Worlds of Fiction and History",in New Literary History,1998,29(4),pp.785~809.
    ⑥Marie-Laure Ryan.Possible Worl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Narrative Theor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⑦Ruth Ronen.Possible World in Literary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⑧John Divers.Possible World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⑨Rod Girle.Possible Worlds.Chesham:Acumen,2003.
    ⑩G.W.Leibniz.Theodicy,Charleston: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Chicago: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6.陆剑杰:《莱布尼茨可能世界学说的哲学解析》,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第51~59页。
    (11)John E.Nolt."What Are Possible World?",p.432.
    (12)Marie-Laure Ryan."Possible Worlds Theory",in 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446.
    (13)Cf.Thomas Pavel.Fictional Worl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David Lewis.On the Plurality of Worlds.Oxford:Blackwell,1986,Gideon Rosen."Modal Fictionalism",in Mind 99,1990,pp.327~354; Peter Menzies,Philip Pettit.“In Defence of Fictionalism about Possible Worlds”,in Analysis,1994,54(1)pp.27~36; Ruth Ronen.Possible World in Literary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14)参见乔国强:《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第27~34页。
    (15)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中文版序言第1~2页。
    (1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1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言第15页。
    (18)有关“文本”、“人本”、“思本”以及“事本”主要是由董乃斌提出并做界定的。参见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101页。另增加的“批评”为本文作者提出。本文作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也对部分内涵作出了相应修改。
    (19)本文作者认为,董乃斌将“人本”界定为与“文本”相关的作者并将“思本”视为文学史中的次要因素等观点有欠周到,因此,在文中对董乃斌的这些界定将做出部分修改。
    (20)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21)董乃斌:《文学史学原理研究》,第90页。
    (2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53页。
    (2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64页。
    (24)或许会有学者认为可用“主观性”替代“虚构性”。不过,二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主观性”更多的是指“述体”的主观性;而“虚构性”除了指“述体”主观性外,还指话语文本化等方面。
    (2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64页。
    (2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78页。
    (27)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p.446.
    (28)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p.448.
    (29)高概:《话语符号学》,王东亮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30)姜玉琴:《肇始与分流:1917-1920的新文学》,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7页。姜玉琴的这段引文中引用严复、梁启超以及鲁迅的文字的出处分别为,严复:《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载《国闻报》(1897年10月16日至11月18日);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页;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关系》,载《新小说》第1号(1902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第37页;鲁迅:《〈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7页。为行文方便,未采用姜玉琴引用时的注释,在此补注。
    (3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126~128页。
    (3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170页。
    (33)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第471页。
    (3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453~504页。
    (35)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第471页。
    (36)孙康宣、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第471页。
    (37)对交叉世界中因果关系的陈述折射出覆盖率项下因与果的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3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第64~65页。
    (39)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261~369页。
    (4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7~55页。
    (41)史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丛书:新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55~56页。
    (4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63页。
    (4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64页。
    (44)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286~287页。
    (45)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第619~655页。
    (46)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文学史》,第620~621页。
    (47)参见袁寰:《〈雷雨〉与〈大雷雨〉轮状戏剧结构比较》,载《求索》1985年第6期,第109~112页;杨晓迪:《悲剧框架中的〈大雷雨〉与〈雷雨〉》,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68~71页;马竹清:《婚姻道德和情爱人性的悲歌——浅谈〈雷雨〉〈大雷雨〉》,载《戏剧之家》第14期,第49页。
    (4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前言第6、7页。
    (49)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第8页。
    (5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第7~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