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现代研究几起几落,源于世界后现代理论与中国现实实践的时间差。今天从理论上对之再度叩问,是基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现代性文化变革的现实需求。本文再度叩问何为后现代,梳理了后现代的多种理论形态和不同的观点,以反思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和现代性的文化的困境及弊端,从中寻找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路径 解构的后现代 建构的后现代 怀疑论 我们正处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巨大转型中,处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之中,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实践问题:如何反观我们曾经走过的现代化之路,如何面对:当代我国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环境污染遍布全国,乡村破败留守困境,城市发展千城一面,全民向钱与精神衰落。同时,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理论后现代思潮启发我们反思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寻找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再度叩问:何为后现代 他说他爱她就像拳击手爱蝴蝶,歌唱家爱沉寂,强盗爱上了村里的小学老师,他说他爱她就像屠夫爱上小牛犊那惊惧的眼神,闪电爱上了屋顶的宁静。 from 《生活在别处》 在后现代术语泛滥、后现代话语再度喧嚣沸反的现实境遇中,我们必须再度叩问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在后现代主义的大筐中,装满了相互对立的不同的后现代理论,而几乎每一个个体作者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混合着保守和激进的学术姿态。从理论、术语、思潮和观念上讲,这种“后现代导致的无政府状态”,是范式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附属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对于后现代的大量的质疑。利奥塔早就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后现代’只是指出一种思想倾向,或一种精神状态。”1而斯蒂文.康纳则提出:我们不再问后现代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代之以询问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将问,后现代话语在什么地方,怎样和为何兴盛?在它的争论中有什么筹码?他们向谁说话又如何说话?这些问题将关注的焦点从争论的意义或内容转向他的形式与作用,所以,借用斯坦利·费什的公式,我们问的并不是后现代性意味着什么,而是它到底做了些什么?” 利奥塔早就提出存在两套划分后现代主义的方式,其一是历时态划分,即后现代主义是不同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一个历史时期,它由60年代发生发展,将随历史而不断地向后延展。其二是共时态划分,即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睥睨权威,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不断地创新。 与利奥塔相类似,安吉拉.默克罗比提出,认识后现代主义有两条进入的路径,这两条路径既有各自的取向,又有前后相续的时间交错关系。 第一条路径是考察艺术与视觉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这是从建筑、美术中最早的后现代冲动出发,到电影、流行音乐,艺术对表层的关注越来越彰现,意义就在平面化的无深度的表层展露之中。它剥除了以前那种隐而不显的精英主义的理解难度,而是明了浅近、耳熟能详,人人都可理解的。 第二条路径是,把它看作是反社会理论中的一种反基础主义的形式——也就是说对现代社会思想矗立其上的(残暴的)基础进行质疑并予以揭露的一种批评方式。这种方法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开来。它意味着不再只有一种社会理论,也不再只有一幅“大图景”,充其量只有同一景观的一些快照,它们中间的每一种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视域是有限的。在此,我们可以觉察到对历史元叙事的不恭,对玩弄哲学巴西的拒斥,对描述性、偶然性和非连续性的赞赏,以及对随心所欲打破种种规则的渴望。 无疑,后现代主义者往往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方式,而特别偏爱大胆的、颠覆性的讲话方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新词叠出,引人入胜。伊格尔顿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无法挑战现存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左派激进冲动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后现代思想怀疑价值判断、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和历史的宏大叙事,是怀疑的微观政治学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主义的。他把后现代主义视为资本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内的一种文化风格,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幻象。“后现代主义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当代文化形式,而术语后现代性暗指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揭示的最终根据。与这些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多样的、易变的和不确定的,是一系列分立的文化或者释义,这些文化或者释义孕育了对于真理、历史和规范的客观性,天性的规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怀疑。”“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 如上所见,尽管从现代到后现代各种转向的广度和深度互有差异,人们很无法为后现代找到共同的“本质”,但各种后现代话语在观念和态度上仍然存在着核心的家族相似性。贝斯特和凯尔纳将这种总体取向概括为四个方面: 1.后现代主义者拒绝统一性、整体化和普遍化安排,而偏爱差异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复杂性。 2.后现代主义者摒弃封闭性结构、固定的意义、刚性的秩序而赞成游戏、不确定、不完全、不定性、多义性、可能性和混沌无秩序。 在后现代的转向中,在游戏化的后现代主义与持相反观点的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一条重大的分界线。在理论和艺术中,游戏化的后现代主义放弃了现代理论和现代派艺术中的严肃性,而喜爱与各种试验性、讽刺性和局部性的文化形式保持一种更具游戏性的态度。而持相反观点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则积极试图重构保守和传统的各种文化形式,从使用各种后现代技术(借用、内爆、碎片化和大众化)到创造一种抵抗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的艺术。同样,持相反观点的后现代理论和政治则挪用(游戏化的)后现代理论的技术、风格和理念来转向自身的理论和政治,以便能够参与到当代社会的新奇变化和各种问题中去。 3.除了非媒介化的客观性和真理之外,后现代主义者们还放弃素朴的实在论、再现说的认识论,而喜爱透视主义、反基础论、阐释学、文本间性、仿真化和相对主义。 在这一特征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取向:一种是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拒绝真理、客观性和意义,而赞成超级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另一种则要重构现代认识论的概念,以便为哲学、社会科学和批评理论提供新的规范性的基础。 4.在后现代转向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之中和之间的、解构中的边界是一个新的重点。 综上,后现代不是一种线型的历史承继物,后现代是现时代的信息-信息网,它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精神与价值体系,是一种正在重新建构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