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布洛赫艺术乌托邦中的“期待启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陈影 参加讨论

    三、期待启明与艺术乌托邦
    世间意义隐遁且不直接彰显本身,使得人类无法直视事物的本质。“我们生活里的每条踪迹都是由巨大的黑夜所赋型的(is framed),它既在前方,又在后方;它既是个体性的,更是宇宙性的。”⑨在这种无所不在的黑暗中,人类已然无法举头仰望星空,星光地图也不再朗照人世的小径。⑩在1963年布洛赫为《乌托邦之灵》(11)所撰写的“后记”中,他写道:“世界并非真实,但世界希望借由人类、借由真理归家。”(12)为了借由真理归家,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需要做的就是穿透“生活瞬间的黑暗”,阐释世界展现出的各类符号的意义,在唤醒人们的内在性进行一场精神革命的同时,保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希望。其中介就是布洛赫哲学视域下,剔除了所有负面和消极因素且充盈在文化各个层面的乌托邦,因为只有乌托邦才能寻觅真理和家园(Heimat)。在布洛赫美学领域内,期待启明就是乌托邦。与乌托邦类似,期待启明不是体系化的过程,它在艺术作品中是尚未构建完成的,它是主体对某种可实现客体的期待,要实现这种期待需要主体发现并接受作品中的乌托邦因素,最终使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期待启明成为定义自我、言说意义的重要参照维度。
    鉴赏者(或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对其形式和表现技巧的追溯与思考,实则就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期待启明连接着鉴赏者(读者)与艺术家,使鉴赏者(读者)在寻觅文艺作品中美感的同时,达成一种乌托邦式的自我相遇。在布洛赫看来,“自我相遇”就是“人心深处最深切的乌托邦希望的认识过程”(13),是内在化乌托邦之灵的归宿,是唤醒人类心灵深处蕴含的弥赛亚精神,是用乌托邦之灵光照异化的人类灵魂。我们寻觅的是一种“让我们可以全然接近自己,与自我相遇”(14)的艺术,而主客体界限的消弭就是这种自我相遇的美学表达。这里布洛赫有一段类似“庄周梦蝶”式的描写:
    突然,我看到了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处境:我自己就是这个橱柜,就是这群鱼。艺术主体与艺术表征的客体之间的距离消散了。艺术表征的客体在没有这种消散时会获得重生,变成不同的物质,而现在它获得重生,作为其所有潜能的核心原则,变成了它的本质。(15)
    布洛赫这里显然受到了诺斯底神秘主义的影响,把人的感官与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16),通过这种诗性的自我相遇,“美”借由布洛赫意义上的乌托邦得到了光照,审美主体更加接近意义本身。布洛赫在1964年发表的《论机器时代美的艺术》一文中重申了期待启明这种在美学意义上抹平主客体间隙的功能。在布洛赫眼中,客体本身美的形象“以其内在领域的栖居者的身份出现”,它使客体改变了性质,使其与“内在性平等地出现”。(17)这种变化正是期待启明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彰显。具体举例来说,布洛赫曾专门撰写文章从哲学视角来探讨侦探小说。他认为,读者在侦探小说中寻找线索(trace),有时被个别细节误导,但最终真相会大白于天下。真相(truth)对侦探小说固然重要非常,但“寻找真相的过程”才是其主题。(18)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期待启明,它帮助审美主体寻觅真理的踪迹(trace),它穿透无数“生活瞬间黑暗”的褊狭,借由主体的自我相遇指向真理本身。期待启明就是属于这样一种过程性的辩证范畴。这也是布洛赫艺术乌托邦的辩证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