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 胡友峰 参加讨论

    每一个时期,文学精神现象的不同由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文学载体的变革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在最原始的口传时代,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文学,主要形式有仪式歌词、史诗和歌谣,文人和普通大众的分别不是特别明显。一方面,创造的文学作品数量少;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的局限性,阅读者因为文化程度较低相对来说人数会比较少。创作者和阅读者的交流不能得到及时的实现,文学批评更为少上加少,流传下来的作品自然就成为经典,如《格萨尔王》、《江格尔》,它们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民族特色,人们对于这几部稀少的文学作品的崇拜放在相当高的高度,因为这是他们的精神支撑。
    书写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字后来依附兽骨、竹简、帛书等记载下来,特别是纸张的出现,对于文学传播的媒介是巨大的改革,文字书写能力区分了文人和普通大众,赋予前者以崇高地位。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文学比口传时代的多,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竹简等载体上的。但是,刻制这些作品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大。竹简很重,运输起来不方便,古人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就是用阅读竹简的数量来衡量的。
    印刷媒介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文人对文化资源的垄断,促成了文化的普及,使大众有可能接触文学和文字作品。马克·波斯特说:“以页面文字所具有的物质性与口传文化中言辞的稍纵即逝相比,印刷文化以一种相反但又互补的方式提升了作者、知识分子和理论家的权威。”[1]57文学的可读性、神圣性、可传播性使得它成为文化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成为经典供后代阅读。舒斯特曼说:“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至少知道大众传媒时代之前)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者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到对象而更好地存货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2]239以四书五经为例,它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沉淀,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不可否认是因为它符合统治者的治国策略,统治者就通过文学来控制士人的思想,以科举的名义,通过考察四书五经的方式来开科取士,士人们不得不阅读之。当然,这并不是说四书五经没有可取之处。文学的流传恰恰是因为人们的需要,试问,文学没有市场,没有阅读的人群,又怎么能流芳百世呢?当电子媒介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时,通过印刷媒体传播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互联网上文学的传播速度,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空间,博客,还有小说网站等方式发表各种形式的文学,文学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基本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和书本这类的纸质材料。而在电子媒介时代,互联网和手机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