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质疑(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第201 newdu 参加讨论

    同书卷一○云:
    (建炎元年十月丙戌)是日,两浙制置使王渊率统制官张俊等领兵至镇江府,军贼赵万等不知其猝至,皆解甲就招。时辛道宗前军将官苗翊犹在叛党中,乃委翊统之,众心稍定。翊,傅弟也,渊寻绐贼以过江勤王。其步兵先行,每一舟至岸,尽杀之,余骑兵百余人,戮于市,无得脱者。⑨
    统观此数条,则所谓“西兵之变”的始末已清晰可见:建炎元年秋,杭州发生军变,辛道宗受命率领陕西兵二千人讨之,行至嘉兴县,兵士因不满辛道宗独吞犒赐而叛变,攻打秀州,随后攻陷镇江,但不久就在镇江被宋军收服。此事亦载于熊克《宋中兴纪事本末》卷二。《宋史·赵叔近传》云:“建炎元年,(赵叔近)为秀州守,杭卒陈通反,诏辛道宗将西兵讨之。兵溃为乱,抵秀州城下,叔近乘城谕以祸福,乱兵乃去。”⑩亦可相印证。翟汝文《奏为杭州军贼攻劫提刑不知所在乞朝廷遣重将将兵并力讨杀状》云:“臣见事势如此,扼腕痛愤,以谓浙东兵既为贼所诱,不可使战。而浙西兵又皆乡夫怯懦,独有西兵可必破此贼。既闻朝廷遣辛兴宗将西兵二千人前来,臣计期日望收复。而西兵至秀州,忽作乱杀主将辛兴宗,沿路劫掠,复欲回归。”(11)则更是当时亲历者的奏议,确凿可信。奏议中明确称“西兵”“作乱”,与赵明诚跋所言“西兵之变”正相符合。
    那么,赵明诚跋中“未几,江外之盗再掠镇江”指什么呢?应是建炎二年正月张遇陷镇江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云:
    (建炎二年正月庚子)是日,张遇陷镇江府。初,遇自黄州引军东下,遂犯江宁。江淮制置使刘光世追击之,遇乃以舟数百绝江而南,将犯京口。既而回泊真州,士民皆溃。……翌日,遇自真州攻陷镇江。守臣龙图阁直学士钱伯言弃城去。(12)
    建炎元年九月乙卯赵万陷镇江,十月丙戌宋军收复镇江,次年正月张遇再陷镇江。赵万、张遇先后陷镇江,相隔仅三四月,故赵明诚跋云“未几,江外之盗再掠镇江”(13)。根据赵明诚跋“再掠镇江”语,可知其前述“西兵之变”中导致“予家所资荡无遗余”的具体事件亦当发生在镇江,然则具体所指应是叛兵赵万于建炎元年九月乙卯攻陷镇江之事,而且当时李清照似寓居镇江。以往学者受《后序》所述李清照事迹的成见影响,因而将“西兵之变”与山东青州相牵连,不知其实枘凿不合、矛盾显然。
    以上所考陕西兵叛乱事件,与赵明诚跋中所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皆一一合若符节,丝毫无爽,应该是确凿无疑的。根据赵明诚跋的亲述,赵氏夫妇的主要收藏品是建炎元年秋天在镇江的兵乱中散佚的。但是,根据李清照《后序》的叙述,赵氏夫妇收藏品主要散佚于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和建炎三年十二月金人陷洪州,《后序》甚至根本未提及镇江兵乱之事。这显然是无法弥缝的矛盾。
    对于赵氏夫妇藏品的散佚过程,李清照的自述和赵明诚的自述竟然相互矛盾,这不能不说是难以解释的重大疑点。
    二 《后序》其他叙事与史实的出入
    《后序》除了对赵氏夫妇藏品散佚过程的叙述与赵明诚所述根本矛盾之外,其叙事还有很多与史实不符之处。其中一部分,前贤早已指出,兹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详细列举论证如下:
    (一)《后序》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丞相,指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后序》称赵挺之在建中元年(辛巳)任吏部侍郎。今考《宋史·赵挺之传》述赵挺之建中元年前后所历官职,云:
    徽宗立,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为钦圣后陵仪仗使。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14)
    赵挺之元符三年(1100)任礼部侍郎,建中元年(1101)正月拜御史中丞(15),后改任吏部尚书,崇宁元年(1102)正月拜尚书右丞(16)。由此可见,建中元年赵挺之并未官吏部侍郎。又考赵挺之确曾官吏部侍郎一职,只是并非在建中元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绍圣四年十一月)癸亥,礼部侍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元符元年五月)辛亥,权吏部侍郎赵挺之为中书舍人。”据此可知,赵挺之在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至元符元年(1098)五月间官吏部侍郎。而《后序》称建中辛巳(1101)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显然与史实矛盾。
    (二)如前所引,《后序》称李清照建中辛巳嫁入赵家时,赵明诚年二十一。考今传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四墨迹中有赵明诚亲笔跋:“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重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17)壬寅为宣和四年(1122),赵明诚时年四十三,据此则建中辛巳(1101)时赵明诚二十二岁,非二十一岁。
    (三)《后序》云:“(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据《宋史·高宗本纪》载:“(建炎二年正月)癸卯,金帅窝里嗢陷潍州,又陷青州,寻弃去。”“(建炎二年十二月)辛未,金人犯青州。”“(建炎三年正月)丁亥,金人再陷青州,又陷潍州,焚城而去。”(1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一八、一九所载完全相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九、一二○所载亦无异说。而《后序》却称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显然不符。
    (四)《后序》云:“建炎戊申(二年)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考江宁府至建炎三年始改称建康府,此处称“建康府”亦微误,然犹可解释为追述之辞偶有笔误,姑置不论。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载:“(建炎元年七月丁巳)仍起复直龙图阁赵明诚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自注:“《日历》:明诚明年正月己亥除知江宁府。而《建康知府题名》:明诚以元年八月到任。按江宁要地,无缘彦国死半岁方除帅臣,盖《日历》差误,今附此。”(19)《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建炎元年七月翁彦国致仕,八月起复朝散大夫秘阁修撰赵明诚知府事,仍兼江南东路经制使。”据此,则赵明诚在建炎元年八月已经到任江宁府知府,而《后序》称其建炎二年九月起复知建康府,显然不符。
    (五)《后序》云:“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此段文字所述李清照避兵所走路线,显然于地理不合。前辈学者早已注意及此,黄盛璋云:“这一节所记避难路线,舛讹几不可究诘……这一节一定传抄时抄错了。”(20)黄先生因此抛开文本另行考证李清照逃难路线。浦江清则云:“此数句疑有误倒处,按之地理不顺。以余之见,应改为‘出睦之剡,到台,台守已遁。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于地理方合。”(21)但是,浦先生随意解释为《后序》的脱简、错简,却没有任何版本依据,甚至也找不到校勘学意义上的“讹误痕迹”。这种大幅度的主观调整校改,似有违校勘学基本原则,实难让人信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