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思想生产与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 李西建 参加讨论

    
    在人类文化的生产与创造中,思想生产作为一种重要内容无疑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为它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其生产与创造所能达到的程度。文学理论作为人类文化生产的一个方面,理应坚持文化创造的精神与原则,坚持价值和思想生产的高度自觉,努力推动文学理论的知识创新,以解决那些最为内在,最为根本的问题。这正如康德所强调的,作为思想的形而上学是不能放弃的,“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形而上学,而且由于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每个人都要随心所欲地塑造自己类型的形而上学”(康德163)。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则更具根本性、更为深刻,他试图把思想(thought)以一种初步的方式推进到以“基础本体论”为标榜的“是”的真理中去。他要返回到根本的基地中,让关于“是”的真理的思想涌现出来,这启动了另一种方式的追问,在此,思想已经远离了(甚至康德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它确立了“本体论”的现代性转向,②赋予现代“本体论”更为坚实的基础,其中既有形而上的“真理”性的构成,又贴近与存在息息相关的“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论的建基与实现,固然要依赖人类对真理的持之以恒的追求,依赖对存在之真谛的追求,依赖哲学学科特有的“思”的力量,然而,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独特的诗性智慧,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诗之活动面向存在的本源,是“真理”的本真性呈现,它构成创造性活动与思想生产的内在力量。海氏的理解颇耐人寻味,它揭示了文学理论作为诗性阐释活动,其思想的生产所具有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其“基础本体论”与“真理观”的提出,构成思想生产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基本学理依据与方法论前提。
    文学理论在思想生产的内涵方面有其特殊的规定与面向。如果把文学理论看作是一种现代性生成的知识形态,一种由学科自主、自律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不断促进文学人文精神化、促进理论与批评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活动过程的话,那么,以人文价值和美学思想的生产为核心,应是其思想生产的基本内容。这是由于文学理论所面对的世界是人的存在,其中既有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丰富呈现,即人的心理、行为与情感;也有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灵境界中更为深刻、更为内在的信仰与追求。面对如此博大而广阔的精神视域,缺乏思想的指导与思想的力量,难于达到洞察和认识其本质的目的。文学理论作为现代人文科学形态,其现代品质的生成有赖于参与和介入社会文化的内在建构,在文化实践中发挥其思想引导的作用,显示其人文阐释与审美价值判断的价值效用。而真正决定人文阐释与审美判断深度与力量的东西,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思想生产的水平与能力,取决于其人文性与审美性生产的相互渗透与可达到的深度。因为文学理论所探究的是隐藏于生活表相背后的人的生存的奥秘与真谛。
    人文性作为人类文化共有的普遍属性,其功能在于以人文思想的生产创造新的价值和文明,文学、艺术与审美概莫能外。按照哲学观的理解,人类文化结构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它们虽然依赖于社会现实中的经济基础等,但因其相对独立的存在位置,决定了精神观念与价值取向在思想生产中的能动作用。而文学理论显著的学科特性正在于对人文科学品质及其内在精神的继承,在于对人的存在的持续性关注。这种独特的选择与取向,使其从根基上不脱离人文性的土壤。所以,与人相关的深层问题均成为文学理论思考的对象,如命运、存在意义、幸福的真谛,以及人的心理困惑、精神和信仰的危机等等。而要认识和揭示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阐释其存在的文化价值与美学意义,缺乏思想的支撑是难于完成的。思想生产作为人文学科创造的精髓,它构成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主导性价值。这些价值既代表了一个民族在哲学观念、美学精神及理论创造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与高度(诸如“诗言志”、“文以载道”、“为人生的文学”等观念的提出);又为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理解(诸如“诗缘情”、“中和之美”、“回归自然”与“为艺术的文学”等)。从文学发展的历程看,无论是西方古典时期的叙事性小说、现代以后以描写心理世界与精神历程见长的各类作品,还是中国古典形态的诗的创作以及现代性写实小说,尽管文学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和差异,然而,作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讴歌与再现,作为对人的心灵世界与美好期盼的探寻与追求,它们均表达了普遍的文化主题与美学诉求,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同步。而文学理论作为对人类文学实践及其经验进行反思与阐释的学科,理所当然地需要密切关注人类社会的变化,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命题,关注人的生存境况以及所呈现的共同主题,并以一种更宽广的人文视野与胸怀透视与理解这种文化现象,使理论的把握与人的生存实际达到内在统一与契合。而这种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为有效的思想生产。伊格尔顿提出的补救办法是一种雄心勃勃的“政治批评”,依然遵循恢复了生机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传统。因此,他的“后理论”其实是以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以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思想观念,在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更负责的维度上,思索和解答人类精神中的困顿与危机。伊格尔顿的答案既不是对西方的简单的捍卫,也不是当今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那种多元主义,而是要对西方启蒙的价值观念展开一场批判性的再思考,以便将西方从其自身的黑暗状态中拯救出来,并在全球范围内向“基要主义”开战(塞尔登等338)。如上忠告颇具启发性,它明确地告诉人们,面对“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文学理论的思想生产,已成为积极应对和解决社会文化与艺术领域中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审美性作为文学艺术的特有属性,也决定了文学理论在思想生产方面所具有的审美意识的生产与审美价值判断的特征。“审美反思所追求的普遍性并不是某一特定规则对所有类型客体的有效性。因为趣味判断的是一个本质独特的客体。如果存在着其他类似客体,它们可以被置于一个普遍的规则或概念下理解,也就是说,审美判断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原型”(魏因斯海默46)。这就是说,美学提供了思考历史的理解的一种有希望的方式,文学理论所体现的美学阐释与理解,不只是一种了解文学现象的方式,还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它能超越个体文本和所有其他历史性实体,将诠释的对象扩展为对存在的理解,从而达到思想生产的高度。以美学思想的生产和审美价值的创造,自觉推进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创新,其意义十分深远。因为这既符合文学艺术的实际,又表现为以人自身为最高目的,以满足人本身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尺度,是文艺本体内涵的真实体现。文学理论的生产与阐释必须依持于这种性质,只有把美的价值的生产与创造,广泛渗透在人类普遍的文化生产与文化实践中,使审美意识融会于各种社会意识的生成与建构中,人类的精神发展才能跃升到较高的层次与境界。审美意识与审美价值的生产,符合人类生活与人的存在的某种本质的必然性,是人类力图超越自然生命、追求精神发展而产生的有效性手段。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而言,倡导审美性的涵义不仅在于坚守完善且进步的艺术观念与意识,发扬艺术的诗性品质与精神;更在于通过美的价值尺度与立场,能够有效地介入和参与公共文化实践,分析、判断与甄别文学的优劣高低,为文明的进步与人的精神的内在提升创造健康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以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美的力量是推动文化进步的不懈动力,它是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契合与统一,是思想生产的本质所在与重要向度。
    作为对文学现象及其经验进行审美判断与阐释的学科,“文化诗学”凸显了文学理论在思想生产方面的独特品质,表达了一种诗性探询及其生产的丰富内涵。有学者认为,考察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轨迹,巴赫金、韦勒克、诺思洛普·弗莱、海登·怀特、厄尔·迈纳、詹姆逊等,都是有强烈文化诗学色彩的理论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生产的重要面向。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相对论思想所反映出的新型文化诗学观,雷纳·韦勒克坚持形式探索中的内外统一性与文学整体性以及“透视主义”批评论所透露出的整体论观念,诺思罗普·弗莱将原型探索与文化观照的结合,海登·怀特在“新历史主义”视界中对批评观的突破,厄尔·迈纳通过跨文化比较实践对比较诗学理论与范畴的重新框定,以及弗雷特里克·詹姆逊所主张和实践的后工业时代的文化批评理念,均致力于从形式探索走向文化批评,并努力将人文性与审美性生产结合起来,实践一种“文化诗学”式的理论与批评(蒋述卓2-3)。事实上,文化诗学理论的产生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形态或范型,有其特殊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它极大地拓展与延伸了文学理论思考的向度与空间,使文化的观念、意识与精神,文化的视野、方法与境界渗透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之中,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品位与取向;另一方面,这种知识生产的范型因对诗学精神的守护,也使其思想的生产更具纯粹性、艺术价值与审美的诗性效果。因而,颇受中西方文论家的关注与重视,甚至被作为文学理论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它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观念层与精神层,在于它对人的存在的揭示和理解,在于它的进步程度与价值取向,这即是文化的内核,它最具代表性地反映出一个时代及其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与水平。而文化诗学、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等诸多当代社会知识生产流派,之所以选择和使用“文化”的概念与范畴,正在于依持“文化”特有的本质与内涵。“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随文化的进步而展开的无限探寻的过程。而当代文学理论在知识生产方面对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与选择,意在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规定,超越狭窄的理论疆界与设定,使其生产的取向达到现代思想的高度与水平,这是现代人文科学及其知识生产所具有的显著特征。而所谓“诗性”与“诗化”的问题,其实质不仅是审美的问题,更是文化的取向与问题。文化与审美本质上是同一的。对人的发展的完善,对人的生命活动本质及意义的追寻,既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美的价值追求与旨归。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坚持人文审美精神与文化批判的原则;海德格尔之所以努力地使哲学变成诗,把真理的存在作为艺术的本源性构成;文化研究者之所以以高度的政治参与精神与现实关怀,在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过程中重新整合新的思想谱系,发挥知识与思想构型的力量,凡此种种,均体现了人文科学思想生产的新动向,也为当代文学理论和知识创新注入了新的观念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文论的知识生产,由于过度依赖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缺乏思想生产的原创性与坚实的人文价值根基,因而,程度不同地造成了文学理论思想生产能力的匮乏与下降,甚至出现脱离社会文化境况、脱离文学实际的危机性症兆。反思当代中国文论知识生产的现状,重建其知识创新的思想向度,已是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