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对养老公寓的重新认知。中国的老人几乎都很忌讳“敬老院”“老年公寓”,认为这是“养儿防老”失败后才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即便老年公寓设施日渐好转,老人依然不太情愿去那里。事实上,公寓养老模式有很多便利之处。从人类的相处模式来说,同龄人居住在一起也容易交流和生活。城市养老公寓里一般配有专门护理人员,有着专业的水准,乡镇敬老院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当然,老人选择养老公寓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可以撒手不管,日常生活可以被照顾,精神的需求却需要子女的给予和满足。所以,也许应该以“法”至少以“法规”的形式,来约定年轻人对老人的探视。《空巢》还专门采访了东莞“家居养老模式”,该地区以老人居家、社区派驻社工的方式协助老人养老,吸取了高校专家团队、社会团体的经验和建议,从一开始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社工+社工助理+护工+义工”联合运营,为其他地区养老模式的开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非虚构文学以描摹存在的方式,表达人道情怀。《空巢》在非虚构的“实在”写作中,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理性地记录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启示人们去思考一个重大的命题,即“人如何能够尊严、安然地老去”?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愿全社会从观念、行动到保障体系都在努力为所有必然老去的生命营造一个有尊严的明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咸阳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