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当代文学中的当代历史与“中国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张屏瑾 参加讨论

    所以,我们今天仍然有必要在20世纪交织的历史和对历史的解释中,重新创造当代中国的历史生成问题,所谓历史生成是指具有历史主体意识的叙事,如同1930年代的中国那样,在道路选择上有大的判断,或者提出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的“中国故事”出现,将使得中国的本土化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心理的剧烈变化,更加构成一种独特的中国现象和矛盾,如果我们的小说叙事无法将这些现象和矛盾呈现出来,或者说,如果对这些现象和矛盾的呈现,不是具有空间感和空间针对性的,那么当代文学的当代性就会受到质疑。我们要持续追问的是,“中国故事”究竟应该怎么讲?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本土化经验并不意味着排斥世界文化,实际上,100年前的“五四”所蕴含的启蒙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完成,然而,正如五四运动本身所包含着的复杂面向,民族救亡的主题,某种程度上对应了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救亡”的主题。而且,当西方文化除了右翼保守的一面外,其余部分越来越走向后现代的终末时间,我们所面临的这笔启蒙的遗产,就变得更为复杂,虽然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不能与“大国崛起”论简单地挂钩,但至少意味着,在世界文明的这种经纬图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路径来找到自身的位置,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认知这个位置,而不是将它消解,不是将我们自身消解,而是为我们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提供尽可能成熟的叙事结构,和尽可能有生产性的叙事空间。
    由此,“中国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一个理论问题,它首先需要作者、评论家和治学者对中国当代历史有广泛的认知,这一认知并非仅从知识的层面上达成,福柯、德里达等欧洲后现代哲学家已经运用了各种手段来证明,知识在各种意义上都可以被视作特定的权力运作场域,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除了分析权力的结构外,更需要的是辨析权力的性质:主权、生存权、发展权、性别权、话语权……这些大词划定了每一代人的具体的历史观,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关系制造出了无穷的叙事场域,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故事中,形成日常生活与经验的广大世界,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还原为某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判断,讲述、定义或研究一个“中国故事”的前提条件,因此往往变成了历史观之间的博弈。
    当今中国并不缺讲故事的人,缺乏的是具有历史观的故事,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误解,即历史观与个人经验、私人生活相悖,会压抑个人生活,而实际上,历史观可以是非常个人化的,它本身就是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身体实存和感觉结构出发而形成的,它让人从凌乱的生活表象中锻造出形式和内涵,这一锻造的过程,是真正使得人从各种宏观或微观权力之中挣脱锁链,获得自由的过程,而这本身不正是所谓艺术的最好的定义吗?所以,害怕获得历史观的写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当代的写作,我们所说的“中国故事”正是由这种当代的写作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