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试论池莉小说在法国的译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小说评论》2015年第201 陈寒 参加讨论

    二、接受的变化:从误读到理解
    提起池莉这个名字,法国人最先想到的或许就是“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法国南方文献出版社将池莉介绍为“中国新现实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⑥。那么更进一步看,对所谓“中国新现实主义”,法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关注点又在何处呢?
    2001年法国《世界报》在介绍池莉的《你以为你是谁》时如此写道:“池莉以反讽的眼光观察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一个处在迷茫之中的家庭所遭遇的物质困境和精神痛苦。”⑦2004年法国《快报》评论《你是一条河》:“搜查、焚烧、宣传、塑造卑劣。作家以微妙的笔触、悲剧性的反讽揭示出这种可怕的精神混乱。”⑧2005年,同一位评论者又在法国《时代报》发表评论:“《你是一条河》描写了面对农村蒙昧主义的大量家庭的苦境。在《太阳出世》中,池莉延续她的社会学分析,描述了一对平民阶层的年轻夫妇在新婚旅行中获知自己将要为人父母的消息……在平淡无奇的情节中,作家对生育问题展开了思考。在当时那个落后守旧的中国,流产是禁止的,避孕常常不安全,人们在医学上的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各种行政手续荒诞无稽!这是产生于一个愚钝民族的报告文学。”⑨
    上述种种评论似乎向我们透露出一些法国读者和评论者欣赏池莉作品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时所采用的视角和抱有的心态:通过阅读小说去了解他们不曾了解或不太熟悉的某一时代的中国,认识一种令他们感到陌生而好奇的社会政治环境。关于这个问题,许钧教授曾敏锐地指出当前法国受众关注中国文学的一个“偏好”甚至可以说是“偏差”:“与现代文学在法国的接受相似的是,当代文学所具有的认知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往往得到法国译介者的强调……而当代文学之所以相较现代文学更受法国读者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具有更大的认知价值,它可以满足法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欲望和好奇心。”⑩不可否认,猎奇心理或许能在短时间内促使法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但这也不免会令我们感到担心:法国人是否会把中国小说当作某种断代史来读,而后又习惯性地站在法国立场上来评论这段“历史”的功过是非,从而忽略、抹煞了本应属于文学作品的价值?这里似乎既包含着文道之争的古老辩题,又牵涉到翻译、传播等学科的基本矛盾。下面,我们还是回到法国评论界的报道,看看他们误读的情况以及误读之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999年,池莉小说《云破处》在法国出版。2000年,法国《世界报》做出评论:“一对模范夫妻是否会因为参加了一次朋友聚会就劳燕分飞?……作家还揭示出一种潜在的解体:在话语表面的清晰背后,某种社会模式正在动摇。”(11)这条评论的关注点显然不在文学本身,而是站在意识形态的“他者”立场得出的并不公正的结论。到了2005年,《云破处》被法国人搬上话剧舞台并在巴黎热演之后,法国《新观察家》杂志再次就《云破处》做出评论,视角和观点似乎就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向欧洲大量输出的不仅有纺织品,还有小说。《云破处》是另一个版本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是美国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著名三幕剧,曾数度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并曾斩获奥斯卡奖、托尼奖等重大奖项。这出话剧通过一对高知夫妇的暴风骤雨式的相互谩骂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无奈之下用幻想填塞现实的尴尬以及人的注定孤独的悲剧性。从主题上看,《云破处》与其颇有相似之处:外表幸福得被人艳羡而内部却极度痛苦的家庭,多年的共同生活并没有换来容忍、体谅和敬爱,反之,夫妻双方都到达了忍耐的极限,各种矛盾呼之欲出,冲突被推向顶点,最后以精彩的舞台形式予以爆发。将池莉与阿尔比进行比较无疑是从文学角度出发的,而孤独、善恶、表里、明暗等主题的探讨也突破了意识形态或女性主义,开始关注到《云破处》所揭露的普遍人性。从评论看,法国人不仅给予这出跨文化合作的话剧很高的地位,也充分肯定了与中国纺织品同样出色的中国小说,称赞其对法国民众的强大吸引力。
    池莉的另一部小说《你是一条河》被一些评论家视为新历史主义代表作,何碧玉、安必诺夫妇看中并翻译了这部小说。译本在法国出版后,《世界报》如此评论:“这部抒情风格的作品戏仿了某些流浪汉小说。这是通过一位纯朴、倔强、贫穷而勇敢的女性所遭遇的挫折磨难而展现出来的大写的历史……一切都呐喊着撕裂,革命理想、官僚辞令与物质现实、个人现实、家庭现实之间的撕裂。混乱的牺牲品是个人。作家的目光游走在对社会的同情和带有嘲讽的幻想之间。书中准确的注释对外国读者理解作品必不可少,而这也恰恰证明书中的人物负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因卖血过多而死的辣辣象征着名义上被拯救,实际上被欺骗的整个社会阶层。”(12)这一评论包含了文学方面的观照,比如除去关注其中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同时还指出其在题材、反讽手法等方面与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共性,但总体上说,主要还是承袭了意识形态视角的解读。再看法国《时代报》的评论:“我们从池莉的故事中能读出左拉和雨果,女主人公的大儿子接受了红卫兵思想,而她的一个女儿却试图沉浸在禁书中来抵御这场风暴……池莉所运用的冷峻而尖锐的讽刺比时下的伪女性主义如卫慧、棉棉更具吸引力。”(13)
    从上述观点看,法国人并不认同我们国内一些评论者认为池莉追求商业价值或者批评她的作品缺乏诗意、文学性的观点,譬如:“池莉的作品最缺乏的就是精神的痛苦,她的人物都是随遇而安的,忍辱负重的,都是命运的承受者,而不是承担者……从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池莉的作品有着它时代记忆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脱离了文学的基本特征来谈文学,其中忽略了文学最本质、最恒久的特征——文学性。”(14)且不论池莉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不是“命运的承受者”,我们发现,当国内一些评论者对池莉作品的审美向度、精神深度以及文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批评时,法国读者却看到,与中国同时代作家一样,池莉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时代和社会变化进程中的普通人,所不同的是,池莉的写作并非建立在制造畅销书的基础上,她并未试图追求瞬间的阅读冲击力,而是坚持以独特而冷静的眼光进行观察,运用擅长的反讽手法揭示出她眼中的一个时代,用她的眼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和社会的视角。从比较文学和创作论来看,池莉偏爱的反讽手法令法国读者想起了左拉和雨果,这两位大作家虽然被文学史归入不同的流派,但他们都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和哀愁,也都擅长运用反讽来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法国读者的这一联想反映出他们对池莉作品的尊重和喜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池莉的作品唤醒了法国读者的审美经验,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视野”(姚斯语),在某些方面打动了他们,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接受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