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竹内鲁迅”与“西田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 刘伟 参加讨论

    二、“矛盾的同一的”思想
    竹内好在谈到“矛盾的同一的”来源时曾明确指出,“这是从西田哲学中借来的用语,是受当时读书倾向的影响,今天看来既表现了思想的贫乏,又没有西田哲学用语的严密性。”[9]具体说就是借鉴和化用了西田的“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的思想。
    “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思想在“西田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西田指出,“世界是一即多、多即一的结构。在辩证法的一般者即世界的自我限定中,一通过绝对的自我否定而为多,多通过绝对的自我否定而为一。世界是一与多的绝对矛盾的自我统一。”[10](P185)“竹内鲁迅”就建立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
    竹内好用“矛盾的同一的”来界定鲁迅的本质,他说:“鲁迅在本质上是一个矛盾。就像人们说革命家孙文是一个混沌,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家鲁迅也是一个混沌。”而且,“这个混沌,把一个中心形象从中浮托上来,这就是启蒙者鲁迅,和纯真的近似于孩子的相信文学的鲁迅。这是个矛盾统一,二律背反,同时存在。”[1](P14)如同西田几多郎所说的,“在对立的根基上有统一,无限的对立都是从自体的内在性质作为必然结果发展而来的。”[3](P53)这种“矛盾的同一的”特点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竹内好指出,鲁迅的小说虽包含有各种不同倾向,但其中至少有一种本质上的对立,可以认为是“异质物质混存一体”。这并不是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说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一个椭圆的中心,又像两条平行线,其两种物力,相互牵引、相互排斥。从大的方面讲,体现为作者和作品的对立,小而言之,体现为《孔乙己》与《药》,《孔乙己》与《端午节》、《药》与《故乡》、《弟兄》与《离婚》等各种各样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是什么呢?用语言把它们剥离开来表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城市与农村,追忆与现实,都是其小小的表现;或者也是生与死,绝望与希望吧。……总之,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有两个中心奇妙地联系在一起。”[1](P89)
    在对立统一中,竹内好揭示了鲁迅不变的本质。竹内好把没有变化的部分定义为“回心的那种东西”[1](P45),被他视为是鲁迅“文学正觉”的时机和被环绕其中的一生不变的“回心之轴”。于是,伴随鲁迅一生的诸种元素,包括传记、文学作品、论争行为等,不再是各自孤立的独立存在,他想要做的就是“调动这些要素,沿着它们诞生和消失的路向,追踪那个‘回归之轴’的位置”[10](P36)。这个一生不变的“回归之轴”,形成了鲁迅的“矛盾的同一的”本质,构成了作为“文学家”鲁迅的“不变”的内在的必然逻辑。
    在哲学意义上,“不变”实质体现了对时间的一种解构。西田几多郎从直接经验的角度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时间涵义,解构了“昨天的意识”和“今天的意识”的独立性,将它们统一起来,把它们看成是“同一意识在连续活动”[3](P55)。他反对对时间的预先设定。在他看来,时间“不过是整顿我们经验的内容的一种形式,因而在时间这种想法产生之前,首先必须使意识内容能够得到结合、统一而成为一体。否则就不能把前后联系起来而在时间性上进行思考。因此不是意识的统一作用受时间的支配,相反是时间通过这个统一作用而成立的。因此可以认为,在意识的根基上,必须具有超越时间之外的不变的某种东西”[3](P55)。从这点来看,在精神的根基上常常有某种不变的东西。“所谓时间的过程就是伴随着这种发展的统一的中心点在变化,而这个中心点始终就是现在。”[3](P56)在这一点上,竹内好与西田几多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竹内好超越于时间之上来认识鲁迅的“不变”,他预设了一个“决定性的时机”,“这是在黑暗里决定了他回心的自我形成作用的反复,就像一根贯穿在他一生当中,使他在不停顿的每次脱皮之后都会回归过来的基轴”[1](P135)。而“本源性”的鲁迅就是不断生成于此,由此,“文学者鲁迅在现时性的意义上诞生了”[1](P107),他同样摆脱了时间的限定。他所说的“现时性”实质就是西田所说的“现在”,即“不变”,也就是坚持认为鲁迅并没有发生变化,当然,他并非无视和否认鲁迅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但是,当他立足于鲁迅终其一生的带有根本性的“回归之轴”时,便作出了上述判断,所以,他说,“我是在不动中看鲁迅的。”[1](P39-40)
    竹内好认为,鲁迅作为文学者,具有一种“根本态度”,无论是在与梁启超的关系上,还是在幻灯事件里和“三·一八”事件里,以及其他各种场合,他都固守着这一态度,类似西田几多郎说的“统一力”。西田几多郎说:“这个统一的某种东西,在物体现象上便成为存在于外界的物力,在精神现象上就归于意识的统一力。”西田几多郎认为,“我们能够认识和体会的世界,必须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相同的统一力之下的世界。”[3](P57-58)在意识的根基上有着不变的统一力在进行活动,事物是通过统一而成立的,观念和感情也是由于统一的自我的力量才变成具体的实在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精神的根基上经常有不变的某种东西。西田几多郎认为这种不变是遵循了宇宙间有一个一定不变之理,而这“不变之理,是万物的统一力,又是内部的统一力。理不是由物或心所具有的,而是促使物或心成立的。理是独立存在的,不因时间、空间和人而有差别,也不因显灭消长或使用与否而起变化”[3](P56)。
    相对西田几多郎从某种“理”之中寻找“统一力”的生成本源,竹内好则把“统一力”归之于鲁迅本身,就是鲁迅自我的不断挣扎与否定,即“回心”。竹内好认为,鲁迅“否定性地形成了他自身”[1](P146)。在谈到论争时,竹内好说:“他是论争者。他通过论争来和异化到自己之外的非我之物进行交锋。这交锋的战场,就是他自我表现的舞台。”首先,“他把那痛苦从自己身上取出,放在对手身上,从而在对这被对象化了的痛苦施加打击”,“可以说,他是在和自己孕育的‘阿Q’搏斗”。因此,从本质上讲,鲁迅的论争体现的就是自我的不断对抗与否定。可以说,“他的与恶的战斗,是与自己的战斗,他是要以毁灭来灭恶”[1](P149)。其次,由此带来的就是把“自己和作品对立起来”,创造出杂感这样独特的文体,而“十余本杂感录,作为其记录,便是不成其为作品的作品”[1](P109)。实质上,论争就是自我对立、自我否定、自我挣扎的过程,也是自我统一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