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野草》研究的经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 孙郁 参加讨论

    如何看《野草》的本质,世人观点不一。张洁宇说,《野草》是鲁迅的自画像,且从这个角度进入那个丰富的存在,有考据,有追问,许多疑问就涣然冰释了。那是对鲁迅精神形象的一种勾勒。我们看鲁迅喜欢的作家夏目漱石、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都有自画像类的作品在。那些自画像,多是一种变形与自嘲,还有放逐自我的一面。这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完全从现实中印证那文本的隐含,可能词不达意。张洁宇认为,这个真实里,包括了“现实的真实”、“内心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她从上述层面穷原竟委,维度就开阔多了。而从这三个层面考察文本,就避免了阐释时的单值思维。面对“非文”与“非诗”的“真文”“真诗”,可行的解释理念能否建立,也是能否进入鲁迅内心的考验之一。
    这一本书的价值是细读的深,作者没有满足在一般的线索上,而是发现了许多新的相关资料,又没有因袭前人的思路,而有自己的诸多心解。在面对这些文字时,她常常从鲁迅同期的译作里寻找意象的对应,就把一些精神来源说清了。从具体文本出发,放开思路,厘清背景,把时代环境与人文地理还原出来,文章背后的宽阔之地历历在目。现实的还原可以窥见背景的原貌,而思想的疏理则可以找到逻辑的线索。最难是那意象的透视,那里其实是一种智性的表达,乃对麻木的“忤逆”。这里,丝毫没有苦雨斋文人的幽然的士大夫之调。鲁迅写《野草》,许多篇章发表在《语丝》上,其实也在文体上故意与周作人式的悠然作对,彻底把自己从文人的圈子放逐到荒漠里。雅趣、恬淡、静穆统统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死火、丛葬、沉夜。鲜活的语言,是只有穿越了死灭之地后才可以诞生的。那些带着朝露与野草气息的文字,抖落了千百年的士大夫的陈腐之气,于无光之地忽见烛照,灿然于世。读其文字,内冷外热,那灰暗里流出的暖意,我们何曾能够忘记?
    作曲家王西麟曾说鲁迅的《野草》像肖斯塔柯维奇的旋律,在不规则的惊悸里有突围的伟力。画家赵延年则在鲁迅词语的黑白之间意识到冲荡的气韵,这是在欧洲版画里才有过的隐喻。艺术界对《野草》的接受史,已是一个话题,可惜文学研究者不太注意。鲁迅的文字能够提供如此的色彩和音符,在先前汉语的表达里是罕见的。周作人、废名的文章只有东方的安宁的思想,却无《圣经》式的浑厚灿烂。而独鲁迅有之,幽微里的洪荒处,绿色得以生长。人在无路时的突围,不仅要踏过荆棘,也要经历死灭的清寂。张洁宇讨论《过客》时,看见鲁迅一音多调,一身数形的隐含。解析《希望》时,从荒谬里看到真,对扭曲的真的描述有突兀之笔,那是鲁迅的策略还是自然地流露,都不好说。我觉得《野草》的许多篇章都是失败的硬汉的独白。在希望丧失的绝境中,无希望的希望因为燃烧而转化为强力意志。在这强弱的转换里,身边的黑暗大而广,挣扎者的存在小而强。这个对比使对象世界黯然失色,我们记住的不是地狱般的惊恐,却是那微弱的死火的光泽。在无所希望里诞生的生命的强力,是鲁老夫子在审美上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讨论《野草》,看得出真是具有挑战意味的选择。张洁宇说鲁迅“写作几乎是与他的人生同为一体的,他的写作也就是他以生命的心血进行灌溉的过程”。读解鲁迅,也是随其穿越认知极限的过程。在陌生化的词语里受洗的片刻,才知道士大夫的表达是多么有限。汉语的潜能火山一般地喷发着,也由此,鲁迅的文字照亮了民国的天空。
    《野草》在许多方面印出鲁迅的特异性。他借鉴了六朝的语汇,也有西方诗歌的意象,还有画家的笔意。许多词语打破了逻辑秩序,但精神的力量感是超强的。慈悲、恶心、无望、渴念、牺牲、主我等意象,以反常规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汉语思维的基本点,被一种旋风般的逻辑颠覆。词语在地火里重新洗刷了一遍。对于一个灰暗的世界,要有背叛的话语逻辑才能证明背叛者的世界。所以,鲁迅的词语召唤出被压抑的王国的生命之流,那些被扭曲的词组和句子,才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