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高明及其《琵琶记》(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江学术》2013年3期 程千帆 吴志达 参加讨论

    三、《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这个剧本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在于它采取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富贵的牛府和清贫的蔡家,泥塑木雕的牛氏和活泼的惜春、风趣的姥姥,横暴自私的牛太师和仗义恤邻的张太公,在京师享受荣华的蔡伯喈和在家乡受尽苦楚的赵五娘等等,莫不两两相形,使人体会到生活上和意识上的阶级鸿沟。在剧本的最主要部分,作家更使用了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面在舞台上交替出现的结构方式,来表现蔡伯喈在京师的遭逢和他的家庭在陈留的变化。这就不仅调节了现场气氛,而且也鲜明地显示了那是一个多么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如果我们承认,《琵琶记》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客观反映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和普通人民的正常生活愿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我们就应认识到,这种富于特征的结构,对于反映这一矛盾,是非常有力的。和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一样,它是一种值得夸耀的艺术创造。
    其次,《琵琶记》的创作,显著地提高了戏文语言艺术的表现力。文士参加戏文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习惯的经过更多修饰的语言带进作品中来。所以将《琵琶记》和在它以前出现的一些“宋、元旧篇”相比,它显得更有文采,是很自然的,并且是难以避免的。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在某些地方,作家虽然不免露出掉文的习气,但总的说来,他的语言仍然是很优美的。通俗而不鄙俚,精练而不生涩,文质彬彬,雅俗共赏,措词与人物身份、故事环境都能密切结合,乃是《琵琶记》在语言方面的成就。其语言风格,基本上是本色天然之美,疏淡朴实,极少雕琢,但又能因境因人而异,如描写牛府的豪华生活,曲辞就华丽典雅,而写赵五娘和公婆饥荒的凄苦情景,则素淡无华,纯是白描;蔡伯喈与牛小姐的对话是那样蕴藉含蓄,有较多的书卷气,而蔡婆与蔡公的吵嘴却显得粗野村俗,生活气息很浓。该剧在语言艺术上还有一特色,能吸取民间口语,经过作者提炼加工,显得格外清新隽永,生动活泼,使不同身份的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媒婆油嘴滑舌的说白:“媒婆媒婆,两脚奔波;姻亲成就,吃只肥鹅。”几句话就活现出媒婆的嘴脸。拐子的说话又别具个性特征:“乡贯何曾有定居,姓名何曾知真实。装成圈套,见了的便自入来;做就机关,入着的怎生出去?”作者很善于融化流行的成语或谚语,使它成为概括力极强而又形象化的戏曲语言,如赵五娘在剪发买葬时说:“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又如张广才对将要上京寻夫的赵五娘说:“桃花岁岁皆相似,人面年年大不同。”“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本色平易,既生动自然,又准确鲜明,正是戏曲语言的特质。
    《琵琶记》曲辞的抒情艺术,有一鲜明特点,使剧中人物能够充分地表达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同时逐步地展开故事情节,它不是游离于整个剧情之外,而是剧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促使戏剧冲突的发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现在观众或读者的眼前。例如《乞丐寻夫》一出“画像”情节,赵五娘唱的(三仙桥)曲辞及其道白: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彀。除非梦里,暂时略略聚首。若要描不就,暗想像,教我未描泪先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敞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前腔]我待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白: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两月稍优游,他其馀都是愁。(白: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白:这真容呵,)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
    这两支曲辞,细致地表述了她在描绘公婆画像时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这种抒情的心理表现中,不仅表现出赵五娘凄苦的精神面貌,并概括了蔡家两老一生的苦乐,而在全部剧情中,“画像”又是很精彩的一部分。由于这种抒情性的心理描写与叙事交错在一起,因而它不但丰富了人物形象,并且使故事的发展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而无单调枯燥之弊。《宦邸忧思》描写蔡伯喈的心理活动,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这个作品的主要缺点是它的封建说教。这一相当严重的缺点是根源于作家为“风化体”服务的主张而从头至尾地渗透在作品中的。
    此外,在情节上,它也是有显著的漏洞。如蔡伯喈及第入赘达三年之久,而家中却一无所知;他既那么怀念父母、妻子,却从没有主动地派人去问个消息,编造《拐儿绐误》之类,都很不合情理。这些缺点对于《琵琶记》来说,自然是美玉之瑕,但人们却从其中得到了更多的值得珍视的东西。所以在戏文中,它无疑地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杰作。
    王世贞《曲藻》对高明《琵琶记》颇为赞赏:“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捏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钟、王迹,不得其合,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⑩
    达案:本文是程千帆先生任教武汉大学期间写于1957年的《元代文学史讲义》中的一章。我遵嘱修订全稿成为完整的一部断代文学史,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学生整理修订先师遗著,是我国的文化传统,正所谓“薪尽火传”也。今值程先生百岁诞辰之际,谨刊此文以志纪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