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面向公众的生活实践──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概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 毕传龙 参加讨论

    三、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美国经验”:与国内民俗文化节的对比考察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经验并不能将直接嫁接到中国来;但从节日事象的丰富性,以及节日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方面,终究又有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总结。我们以“嘉兴·中国端午民俗文化节”为例可做一番对比考察。该端午民俗节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展现了集功能、情感、仪式和技艺等元素于一体的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魅力。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看,端午民俗文化节与史密森尼民俗节,虽都具有节日的形态,但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的基础是传统节日,后者本身就是现代新兴节日。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美国经验”,具体分述如下。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联手
    在公共文化事业领域内,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NGO)可以携手共事,广泛参与。据前任美国民俗学会会长比尔·艾伟(Bill Ivey)介绍,美国公共民俗学有四个主要政府机关,它们分别是国会图书馆、史密森博物馆、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国家艺术基金会[6]。“在美国每个州都有一个称作艺术理事会或文化理事会的部门,主要支持进行各类艺术工作的地方机构。也有国家级的政府机关,例如国家艺术基金会。他们专门有用于资助民间传统艺术的基金项目。再如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尽管没有单独的基金项目,但它也资助了很多民间文化活动。还有国会图书馆的美国民俗生活中心和史密森尼博物馆的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这些政府机关,往往和一些非营利性机构合作,为公益事业组织活动”[8]。
    众所周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不够发展壮大。而在美国已经开展的相当成熟,并且已有不少年数。这些组织为当地社区所有,并为公益事业组织活动。他们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健康、教育、社会工作、艺术与文化,还包括与民俗相关的内容。例如,纽约的“城市民俗”、新英格兰地区的佛蒙特民俗生活中心和内华达州的西部民俗生活中心等等[8]。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上是相当大的。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介入和支持在具体实施与操作层面上,除了利用地方传统去发展带动文化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同时,还应兼顾到当地社区民众的主观愿望,了解他们有怎样的文化愿景,多听一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做决定。
    2.学界的介入
    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看,一般认为,节日是集中展现地方文化传统的“万花筒”,也成为最吸引学者眼球的民俗事象。学者在节日研究方面的成果,近年来可谓蔚为大观。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的主要原则有二:其一,提倡民间审美观;其二,尊敬民间传承人[10]。我国学者同样秉承“参与但不干预”的原则,并不把个人的主观意识强加给民众,而是积极通过对话,对外宣传地方社区中的民俗文化。
    像罗仪德提到的,美国公共民俗学者介入的方式,也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去了解和学习社区内的民俗传统,他们的工作是为了帮助民众维持他们的传统,并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教育项目和资料库,致力于向政府部门提出保护这些传统的最佳方案。提及资料库,我国已有不少学术团队开展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这种处理和保存资料的手段值得重视。数字化其实并不神秘,只是需要我们要具备这种意识,将每届活动的所有资料加以整合、分类、建档,这些项目和资料会让所有民众或部分民众,而且不止是一代人,都受到关于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教育。除了公共民俗学者,当然也有学院派民俗学家的参与。两类学者拥有相同的视角、价值观和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只是他们的教学方式不同,或者说以不同的语言教学(民众语言和学术语言)[8]。当然,两派学者也曾有分歧与争执。“例如,是否受过学术训练的民俗学者应投身于应用民俗学,如何将民俗再情境化,以便我们以基于文化表达的习惯情境将民俗公开展示出来,公共民俗学规划如何展示传统及其践行者,公共民俗学作为文化干预,民俗学者是否应作为我们所研究、展示的文化的鼓吹者。”[9]如今的美国,能够更加成熟和理性地对待这些分歧。实际上,许多公共民俗学者和学院派民俗学者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互换身份,交叉工作。
    3.民众的参与
    实际上,历届端午民俗文化节,都非常重视到群众参与。每届民俗文化节也均在主题活动之外,专门设有多项群众性活动。这里便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是——“谁的知识?”美国史密森尼民俗节的几个主题词,我们也可以概括为“show”、“share”,也就是展示与分享。也就是说,民俗本来就是民众的知识,民俗文化节并非是做将知识还于民众的工作,而是要对内唤起民众主体的意识,对外宣传文化。
    理查德·古雷(Richard Kurin)认为,民俗节是民众的、民众创造的、为民众服务的文化(culture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民俗节最大的优越性是以传承人自己的声音展示、介绍和解释自己的文化[10]。
    综上所述,史密森尼民俗节的“美国经验”,总结起来,很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政府、学界和民众的三方互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建立起工作框架与模式,民俗节能够对地方传统的展演和集体记忆的继承发挥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也积极践行着这一模式。在我国,各级政府的主导与支持可以推进合理调配各项资源。学界的介入可以有效提高地方节庆实践活动的学术性。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民众的参与是由民众本身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他们才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