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文献整理存在语境缺失 纳西东巴文献整理以1999年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为主,这一集20年之功的皇皇巨著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全集不全。在具体的文本制作中出现了“全集不全”、“经典缺失”的问题。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仅收录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境内的东巴古籍,而东巴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迪庆、宁蒗、四川木里等地的东巴经书付之阙如,同时丽江以外的国内外收藏的大量东巴经书也没有得到收录整理。 不同异文本的缺失。变异性是民间文学、口头传统的主要特征,同一口头传统文本,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传承人中存在着较大的异文性,而这恰好是构成一个族群内部文化多样性的表征,遗憾的是在这些成果中往往以一地、一人的“代表作”取代了其他异文本。如纳西族的《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羌族的《羌戈大战》、《斗安珠与木姐珠》,彝族的《勒俄特依》、《梅葛》、《查姆》,苗族的《亚鲁王》等经典名篇的异文本在上述整理本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语音失真。主要指在制作文本时没有根据不同演述人及文本来源地的方言音系进行记录、译注,大多采取了统一的以一个方言为音乐标准,导致了音系失真的问题。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以大研镇土语音系为标准,而《全集》中的东巴经书大多来自大研镇以外的宝山、鲁甸、塔城、鸣音等地。大研镇土语只有一套浊辅音,而宝山、鲁甸、塔城等地的土语则分为纯浊音和鼻冠音两套;宝山土语少dz、d?拮、f 3个辅音音位。各种经典读音中的纳西语各种方言音韵在一些研究中几乎都被抛弃殆尽。 语境缺失。民族文献大多源于口头传统,而口头传统往往在传统民俗活动的演述中得以传承,有着突出的文化语境与演述场域。但在现有的整理文本中,对文本演述的仪式类型、演述场域、演述者、受众者、版本背景等内容无从得知,如《全集》对所选经书的著述者、出处、搜集者、版本特征没有予以说明。喻遂生认为:“每本经书前,应详细记录版本学特征,如纸张、开本、色彩、装订、抄写人(若有的话,下同)、抄写时间、流传地区、入藏时间、现藏地点等,这对于研究东巴经的流传、发展、断代和分域比较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特征有的从《全集》中看不出来,有的靠读者自己去钩稽。”由此也带来了诸多对文本释读的误区及障碍,也损害了文本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