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记忆与故事 现实与梦想 2013年少数民族文学综述(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01月06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认同与社会变迁
    在置身事外的他者或者后来者那里视作习以为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局内的当事人来说往往惊心动魄,意味着剧烈的历史社会变革,乃至会产生撕裂性的疼痛感。这就需要外人饱含同情方能进入到理解的状态。
    今年的两个短篇小说为这一问题给出了鲜明的案例。海勒根那(蒙古族)的《寻找巴根那》,文本内部充满了自我身份割裂的痛苦感,它在面临社会文化变迁的现状下,对于蒙古“传统”的认同和适应时代转型之间的犹疑不定,让叙事显得暧昧纠结。巴根那的失踪及“我”和堂兄对他的寻找,构成了现时代明确所指的民族寓言。反讽的是,巴根那的一切作为其实是一种受挫后的退缩——退回到由历史和叙述所构成的蒙古文化中求得庇护。他最后化身为羊决绝而去的举动,与其说是对蒙古之根的追寻,毋宁说是一种悬崖撒手的溃退。杨仕芳(侗族)的《别看我的脸》则循序渐进地展示了金钱、权利、欲望如何一步一步将人的认同扭曲。打工仔李强因为一起车祸而与企业家王子健互换了身份,后者被当作他死去,而他则在整容后进入了王子健的生活。一方面是对于贫穷故土亲人的眷念,一方面是权势地位的诱惑,两种身份之间产生了角力,尽管试图进行媾和,但李强最终还是投入了王子健这个身份的怀抱。人格面具的飘移正显示了金钱权势对于基本情感的压榨和泯灭,造成的人性扭曲,在认同选择上的趋利避害不仅仅来自人性的本能,更是资本新语境中情感结构性的孽变。
    认同作为主观选择与想象,其实质是客观世界的变迁,正是由于外在环境、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内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伦理尺度的嬗变。包倬(彝族)的《纸命》以独白的方式勾勒了一个从乡村嫁到城镇的女人采莲的生活挣扎,因而这种个人生命史必然与社会的转折关联在了一起:计划经济中的工人与市场经济里的商贩之间地位的转移,正是大时代的主潮。小说的人物性格颇为扁平,因而某种程度削弱了深刻的力量,不过另一方面采莲与老金、杜建峰、吕品三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倒正是突出了人生就是煎熬的主题。金昌国(朝鲜族)的《形古山呢,呜噜噜》,小说的五个组成部分全都关乎人的基本欲望“吃”,从炒胎盘、荞麦面,到焖狗肉、烤蛤蟆,再到最后的聚会,食物的流转牵连起大时代的起承转合和底层互助的情意。
    第代着冬(苗族)的《那些月光的碎屑》是一个忧伤的故事,它以娓娓道来的口吻讲述一位流浪银匠的故事。如同他那日益没有市场的手艺一样,银匠在寂寞中的一次沉迷,造成了对于职业道德的破坏:为了给心中一厢情愿迷恋的女人打造7个银座佛,他开始蚂蚁搬家一样地偷窃雇主的银子,这葬送了他的职业和信誉。寓言式的情节其实象征了如今现代性冲击下,许多脆弱的文化遗产(包括德性)的沦陷。陶丽群(壮族)的《风的方向》同样具有忧郁的气质,作者虚构了“跪孝”的极端故事来加以表现,展现了一个既古风犹存又扭曲变异的当代中国乡村形象。在马元忠(壮族)的《铁匠》中,村庄冉家坪及其文化也面临沦陷的处境:“每年春节没过完,青壮年们像鸟一样飞出村子,奔赴城镇四处打工了,留下一个落寞的村子让这些老啊小啊的自行看守,这样的村子还指望它有什么热闹事呢。”当然,也有热闹,比如在村子里修建的金娇温泉度假山庄的灯红酒绿,但是热闹不属于村民,他们的热闹却让村民世代以来的宁静和踏实荡然无存。在这种变局之中,村庄里来的陌生人铁匠父子则扮演了反抗者的角色——他们为了替被拐骗的女儿复仇,杀死了度假村的恶棍。这种勃然一怒溅血五步的决绝,恰表明了更深的绝望。铁匠父子被警车带走,已经预示了一个终究无法挽回的结局。这是一种现代性的悲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