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有担当的文学批评才是真的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2012年10月25日 张燕玲 参加讨论

文学批评史证明,文学批评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不断地与各种文学观念相生相应。不论是林黛玉、阿Q还是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不论是崔莺莺、还是哈姆雷特,这些文学形象之所以被称为典型,是文学批评阐释着他们在历史潮流中的意义。因此创作与批评,便一直被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今天在全媒时代的文学生产中,低俗化泛滥成为了当下文学的危机,于是,人们呼唤文学批评的引导与激浊扬清,并焦虑追问:文学批评是否发挥了有所担当的社会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在这个时代的思想前沿上,文学批评是否还在场?
    这个追问首先是问:文学批评能否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发现经典,构建文学史,并为文学理论的各种命题提供素材。其次还问:文学批评能否以它的发现、创见和想象主动与这个时代最敏锐的思想者及其文学作品构成有力的对话关系?并推动各类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或者说,面对繁复多变的时代,文学批评怎样以有效的方式,发出明晰有力的富有建设性的自己的声音?从而对这个时代有所担当。这种担当既是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也是对个人专业精神的坚守。
    检巡当下的文学,有太多对消费时代的妥协,太多对当下现实的忽略,忽略作者与人心与现实的对接。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全媒时代中,我们赖以形成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大多来自媒体,来自间接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当下,却不关心我们的时代,不了解我们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个误区与盲点。文学批评更为突出,因为评论与社会现实之间是一种更加“间接”的关系,“从作品到作品”的批评文本的内在循环,很容易长期陷于符号与知识的生产,批评家与社会现实隔膜更深。于是,面对间接生活我们常常没有痛感、没有血肉、没有体温;面对市场我们容易弱视与轻信,也容易缺乏自信心与判断力,更缺乏担当。
    所幸的是,面对繁复多变的文学现象,清醒的有担当的批评家已经在自我叩问:该坚持时自己是否坚持?我们如此执着追求变化,是否思考过哪些东西是“不变”的?我想,不变的是对文学本身的认定,是对专业精神的坚持。
    比如,市场化这把双刃剑与大众传媒共谋时,可以使文学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我们不可以为迎合市场化而“三俗”,丧失文学直面世界的追求与能力,甚至丢失中国文学传统,如艺术门类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文学传统的人物、故事、细节乃至思想等看家本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是不变的。
    比如,当低俗文化泛滥成为今天文化最大危机时,很多行业都有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文学界也不可避免,无论做人还是作文。于是在今天,情怀、良知与风骨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专业精神的坚守变得弥足珍贵;于是,我们面临着如何通、续、连、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优雅高贵,才能不失落做人作文的根本?这不也是当下有担当的文化自觉?
    又比如文学批评,当“媒体批评”津津乐道地夸耀发行量、票房、收视率和文学家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之际,批评家仍然要有勇气谈论“美学风格”,或者谈论这部作品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什么?谈论这部作品给时代给历史带来了什么?谈论这部作品是否有所缺失?而这样的谈论必须建立在“言为心声”的专业操守之上。考察文学批评是否称职,就在于是否“言为心声”。由于种种功利、误解或屈从语境,不少批评家不再忠于自己的艺术观感。讲真话,成为了今天有难度的文学批评,成为批评家是否有艺术良知与担当精神的一个标识。
    还有,网络写作对当代文学、当代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入,而文学批评面对网络文学艺术担当、人文担当和社会担当的缺失,还缺乏更广泛更深入的介入。有人说,跟帖也算是一种批评,但毕竟过于随意简陋。海量的网络写作需要批评的甄别、需要批评引导阅读和提升文学质量。既然是文学,网络写作就不能独立于文学标准之外,而没有文学批评,就没有文学的进步。因此,关注网络文学便也成为批评家对时代的一种艺术担当了,而健全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在今天也变得更为重要。
    又比如,在全媒时代,进行文学经典化工作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期刊,如何为文学史的良种库提供文学良种,为当代文坛提供学术而鲜活的文学现场,催生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批评家,为学术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有效的建设,成了今天文论期刊面临的难度。因为一个文论刊物有一种潜在的文艺领衔的职责,它会成为未来的文艺史在形成期的良种库。因此,我们这些纸媒文论期刊,如何保有文艺批评生产的重要载体、平台和创造力,并在今天新的传播条件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既坚持民族精神的生产与积累,又不断进行自身发展的建设,以开放心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包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什么声音,效果怎样?我想,在坚持文论期刊专业精神之下,接受这种新的挑战与课题,文论期刊才可能对这个时代有所创造、有所担当。
    又比如,面对当下这么多青春文学作家办的文学杂志,或说杂志书,这么多新兴的作者批评者,以及这么多新兴的文学样式,这么多新兴的文化企业,他们的审美方式、生产方式乃至读者群都与我们的文学传统有所不同,新的力量带着对社会新的理解加入文学事业,这是好事。文学批评应在学习中发现新质,并发出自己有效的声音。无论艺术样式如何变化,只要是文学,那必定万变不离其宗,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审美功能始终不变,无论哪种文学门类,都有追求理想,追求穿透世道人心的艺术力量。今天我们既需要艺术能力与专业精神的“良医”,也需要关注现实与担当精神的“良相”。鲁迅便是这二者高度结合的范式。这是今天现实与理想的文学关系。
    因此,只要“言为心声”,只要有“良医”的学术能力、“良相”忧国忧民的情怀、担当精神与开放心胸,文学批评便能对文学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有效的建设,便能参与社会历史的建构,便能对文学有个人的担当。
    有担当的文学批评才是真的批评。唯此,批评的快乐才可能甩开各种诱惑与毁誉的漩涡,抵达荣辱不惊的彼岸。这是一个批评家对文学的认知,我们唯有沉静地坚持与创造。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