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共同体”:如何重建,怎样主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徐勇 参加讨论

    文学批评的阶段性特征,使我们明白,“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离开了特定时代的语境,便不可能很好地讨论“文学批评共同体”的重建。在今天,要超越话题式的存在方式,而应重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问题意识的提出方式来重建今天的“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以此凝聚新的时代的共识。
    我们与这个时代,既需要契合,又必须保持距离。说契合,是指在时代精神和主题上与我们这个时代保持一致。而要保持距离,则是指我们要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主体价值,要能对我们这个时代保持必要的警惕、惊醒并具有批判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在今天的和当下的意义上重建“中国文学批评共同体”的主体价值,而不是相反。
    “文学批评共同体” 的形成,要到1980年代。19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个人性逐渐得到彰显。主体性逐渐显现出来。但因为当时作为普遍共识的“新时期共识”的存在,文学批评虽极具个人性,但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看待。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新时期共识”下的文学批评。文学争鸣是当时“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文学争鸣虽然带有思想的激烈交锋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但这并不影响“文学批评共同体”的稳固存在。这样一种以文学争鸣的形式存在的“文学批评共同体”虽看似松散、随意,但其实十分牢固。当时普遍认为,很多(甚至可以说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争鸣而形成“共识”,也就是说,当时的人笃信,真理越辩越明。这都是因为有了“新时期共识”或者说“共名”的存在。
    1990年代以来,随着“新时期共识”的破灭,以及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发生,文学批评出现了极大的分化。在这个年代,文学批评逐渐演变成自说自话,和制造话题(比如说贾平凹的《废都》事件)相并存的局面。在这一语境下,命名和制造话题的相关性,成为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以话题的形式存在的文学批评共同体。虽然,也存在所谓的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区别,以及所谓“思想”和“学术”的分野,但这些区别带来的,常常只是文学批评方式和批评话语的差异,并不影响“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话题的相关性,使得“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具有权宜性和临时性特点,随着话题的产生和转移,“文学批评共同体”也面临解散和重组的可能。
    文学批评的阶段性特征,使我们明白,“文学批评共同体”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离开了特定时代的语境,便不可能很好地讨论“文学批评共同体”的重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