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热潮中的滚石,或静默的舌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霍俊明 newdu 参加讨论

    滚沸现场与百年游踪
    多样化的诗歌传播方式、出版渠道的拓展以及社会影响度的提升是不争的事实。诗歌与公共空间的对话、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与融合成为年度话题。这似乎都在提醒——诗歌已经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回暖”“升温”,而是“繁荣”和“一片大好”,又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然来临。但是,越是火热的诗歌年代越需要沉静下来予以反思,因为从文体特性来说诗歌的持续升温是反常态的。
    滚沸、炙热的诗歌现场背后的深层动因、内部机制、精神场域以及空前复杂、分层的社会现实、诗歌美学上的分化都亟待甄别、过滤、辨认、反思。比如一年来无比火热的诗歌活动和高分贝的造“节”运动。高举国际视野、地方政府经济搭台、文化资本利益挂钩成为一些诗歌活动的驱动。吊诡的是,如此热烈的诗歌现场和造“节”运动中缺席的恰恰是“诗歌”和“诗性正义”。目前国内有五花八门的300多个诗歌奖且不断攀升的奖金数目令人咋舌。相比欧美等其他国家,中国的诗歌奖项多且乱,很多都不具备公信力。
    2016年是新诗百年诞辰,面对新诗百年,其历史化和经典化已提上日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正在形成的自身传统已是事实。但是,新诗发展的瓶颈、有效性也需要重新反思。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与《扬子江诗刊》社联合举办的“百年新诗论坛”就新诗的现代性、地方性、形式建设、译介、少数民族诗歌、长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于进一步厘清百年新诗的问题具有建设性。一度模糊的百年新诗面孔正在一次次的累积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新诗的动力就在于它有很多的方向,有诸多的可能性形态。所以当我们面对百年新诗的时候不可能用一顶帽子去扣住它,它可能会有其他的你认知之外的形象。新诗百年,自由、开放和创新一直是其发展的核心,但是其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恰恰是“新”。新诗百年之际谢冕认为不能因为“新”而丢了“诗”(《中国新文学:百年的忧思与梦想》)。而越来越叙事化、段子化、散文化和定型化的写作无疑给新诗自身套上了禁闭的枷锁,如何进一步突破和创造成为当下以及今后诗歌发展的关键。一百年的中国新诗最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这并非是简单化的文学、社会和历史的进化论,而是代表了实验,意味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创造方式。
    “诗”与“歌”的分化或对话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这不仅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并随之产生不解、尴尬甚至愤怒,而且更进一步挑动了人们惯常意义上对诗歌以及诗歌边界、文学等级和惯见的理解与刻板印象。
    就汉语新诗而言“诗”与“歌”的分化、分家或“分手”已经很久了,而西方的摇滚乐与先锋文化和社会运动却密不可分——街头意识形态、青年亚文化、异见文化、时代精神和幽暗的体制的复杂关系。摇滚乐不乏理想主义的传统和音乐政治的诉求。尽管从诗歌来说,鲍勃·迪伦深受兰波、狄兰·托马斯和艾伦·金斯堡等诗人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并非代表了新的世界诗歌写作标准,而是一种可能性——被忽视的诗歌传统。就诗与歌对话这一隐秘关系或久违的传统,已很少谈论“诗教”和“乐教”,业界更多关注的是诗与歌的平行和分化关系。而从近年来诗与歌对话性的向度看,“歌诗”的传统在当下仍在延续,一些唱作人和民谣歌手、民谣诗人一直在做探索性的尝试。尤其是诗歌跨界传播一定程度上将诗以歌的形式推向了大众。因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当下诗歌创作,在强调诗人独立写作的同时关注诗和歌的结合,对于今天的诗歌传播来说作用巨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