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魅力 五年来,文学理论与批评所取得的这些探索、成绩和进展,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魅力,体现着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活力与担当,体现着中国文艺正生机勃勃地铸就时代高峰。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具体来说,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与坚持人民性原则是一致的,因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秉持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立场,就是要一方面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书写和引领时代的精神风气,展现人民的精神气质。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是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必须要以生动的形象呈现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中国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如今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如果一批真正弘扬中国精神的文艺得以树立,势必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填补价值迷乱与虚空——的同时,也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源,进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毫无疑问,中国精神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确定了灵魂,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对当前和今后中国文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精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它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也是几千年文章的积淀;它是中国的精神,实质上也就是人民的精神。社会主义文艺则要自觉担当起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文学理论与批评家们除了反思文学作品、进行理论探路之外,还要注重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坚持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有助于文艺真正为人民发声、体现人民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审美。这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文艺在西方理论价值的大碰撞、大交锋、大融合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更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态突出表现为市场经济。我们正处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势必规避市场、资本等要素的消极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面对思想大解放、大碰撞、大交锋、大融合的新时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其实就是文学与市场之间一面活动的墙。市场经济的大潮是我们无法躲藏也无需躲藏的历史趋势,它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要想真正反映、满足、提升人民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经验和精神向度。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作用也在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立场,尽可能多地调动各种知识结构、思维范式来总结、洞察和预判人民的精神活动和动势,尽可能全面地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和鉴赏作品,不能简单地惟发行、惟收视率、惟点击率、惟票房。 社会主义文艺要善于利用市场、资本,要做市场的主人,要正确处理文艺作品的商业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作为事业的文化和作为产业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阔步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要做市场的奴隶,从而保持文学艺术卓越的思想与独特的品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因为一部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必须要反映人民的时代经验、彰显时代精神,书写时代故事,颂扬中国精神。而这种引领人民精神崇高向度、助力中国梦实现的中国精神又势必是与市场经济内在的以资本、利益来驱动生产的逻辑完全相反的,这同时又使文艺工作者、文艺阅读者乃至整个文艺生产的参与者都能自觉“辩证”地对待自身所处的市场经济大潮,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是党性与人民性一致、统一的生动体现,这是根本立场;坚守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是重要原则;辩证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主义文艺生态,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影响,这是历史责任。 综上,生动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以中国精神铸魂、辩证应对市场经济新生态,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三大特征,也是近五年来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反思成果之一。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面对纷繁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才能主动打赢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之战;面对数不胜数的理论和思想,我们才能不至于迷失;面对复杂缠绕的时代问题,我们才不至于乱了阵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