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锦上添花还是多此一举?如何看待方言写作(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天津日报 丁佳文 参加讨论

    局限
    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不利于传播
    推广普通话后,很多作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淡化方言。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比较有分量的方言小说,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锐的《万里无云》与《无风之树》、张炜的《九月寓言》与《丑行或浪漫》、莫言的《檀香刑》、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与《受活》等,方言写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方言写作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尤其是比较小众的方言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
    面对方言文学的草创之作《海上花列传》,胡适先生就指出:“方言的文学有两大困难。第一是有许多字向来不曾写定,单有口音,没有文字。第二是懂得的人太少。”一个世纪的历史都已经翻过去了,方言文学的困境依然存在。可不可以用方言来创作,苏童曾经说,“当然可以,但没有人愿意,因为这样的书卖不出去,丧失读者。必须肯定,用方言创作,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但得作出牺牲。”
    谭汝为认为北方方言,例如天津方言,和普通话比较接近。而像欧阳山的《三家巷》、黄谷柳的《虾球传》中运用粤方言则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困难。
    黄安靖则认为文学创作中方言的使用应当适度,一般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繁花》中用了上海方言得到不少非上海读者的追捧,这说明金宇澄小说中的上海话,“非上海读者”也能看懂,没有造成大的理解困难,否则不会有人“追捧”了。“其实,我们在阅读《金瓶梅》《红楼梦》以及鲁迅、沈从文、老舍、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作品时,可能有时也觉得其中某些句子‘怪怪的’,但大致能‘猜出’意思来,能读懂作品的意思。”
    为什么“非方言区”的人能大致读懂方言呢?这是因为汉语的各方言之间以及它们与普通话之间有共同的来源,词汇、语法的核心元素一致,都来源于古汉语。有些方言词语甚至就是古汉语词语,比如“事体”“今朝”等;有的虽然为方言所特有,但构词语素还是来源于汉语,比如“赤佬”等,“连蒙带猜”还是能明白意思。“非方言区”的人能读懂方言,最大的“功臣”是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方言说出来可能听不懂,但只要写出来,大家都大致能明白。
    黄安靖认为不要将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普通话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有用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方言促成了普通话的“繁荣”“发展”。比如天津话、上海话、广东话,等等,都有许多成分进入普通话。
    “用方言写作和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我国的语言状况比较复杂,语言生活也是多样化的。在这种多样化的语言当中,主流标准是普通话,是我们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媒体语言,在影视作品,在播音主持中用普通话,但是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乡愁情怀,适当运用方言十分正常。”谭汝为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