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讨论与学术生力军培养 除了学术演讲,联大中文系例行的学术报告会也在学术薪传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西南联大中文系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之一,是每隔两周由系领导组织青年教师开一次小型科学讨论会,由青年教师轮流提出一篇论文,一位教授负责指导。系主任和导师、青年教师及其他同仁参加报告会并参与讨论。这种针对青年教师的科学讨论会,是中文系对青年教师在学术上的指导、考核和鞭策,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1942年,赵仲邑作为联大中文系青年教师,与闻一多合开“大一国文”,闻一多是其论文指导老师。按照要求,赵仲邑提早几个月就开始准备讨论会论文,开始拟的题目是《杜诗中的雄浑》,但这个题目较大且内容抽象,遭到闻一多的否决。后来赵仲邑将报告的题目改为《黄山谷五言诗句法研究》并得到闻一多首肯。1942年11月11日,朱自清参加了赵仲邑的讨论会,并在日记中记载“其句法分析部分至为重要。从此使我对句法开始有所了解,为此而高兴”。1943年2月26日,朱自清又读赵文,可见他对此文的重视。 科学讨论会是对青年教师常态化的学术训练。从论文指导教师的安排,到报告会同仁间的讨论,再到论文的发表,这一流程已见出联大中文系成熟的学术培养体制。又如,1941年5月10日,傅懋勉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同仁第五次讨论会上作《从绝句的起源说到杜工部的联句》发言,原稿经罗庸、罗常培、闻一多、朱自清等看过。论文最终刊载于《国文月刊》第17期。1943年6月2日,助教吴宏聪在讨论会上讲《曹禺戏剧研究》,杨振声是导师,罗常培与助教李广田、周定一、赵西陆等出席。这些均是联大中文系培育学术生力军优良传统的表现。 实际上,中文系的讨论会,不仅在培养学术后备力量,也在激励前辈学人。知名教授和青年教师之间形成切磋学问、互相砥砺、平等对话的学术氛围。1942年10月28日,朱自清参加中文系讨论会,是日记曰:“赵先生作有关已故王国维的文学评论报告,他分析‘境界’的概念,并追溯其文学观点之起源。王从西方哲学中逐渐得到一些观念,并从《艺概》形成其对中国文学史的概念,在《人间词话》里,他引用许多批评者的看法而持有异议,他同意的只有刘熙载一人。这是个很大的发现。报告后进行了热烈讨论。我对此会满意。”虽然,赵、王具体指何人目前暂无法确定,但从中亦可见出讨论会上的学术氛围和含金量。 (责任编辑:admin) |